孔子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又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由于周公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困,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学问和才智,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的政局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谋求发展。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很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此后又到过卫国、陈国、蔡国等国家。
晚年,孔子看到亲自使天下归于秩序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于是放弃做官,专心于教授学生和整理古代典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作,把古代英明帝王的统治经验流传下来,使后世有所遵循。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诗经》,根据鲁国史料写成的《春秋》等。
孔子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史书上记载,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位。72位之中,又有十几位是最优秀的。这些学生,多数都成为国家的官吏,其中不少人还是国家的大将、宰相或者顾问,在当时和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热心教授学生,只要拿很少一点礼物,他就收作弟子。有很多人,是父子两代都跟他学习。
孔子去世后,依照礼制,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贡,在孔子墓旁修建了一个草棚,为孔子守墓六年,然后才离开。后来,他的弟子和鲁国群众有许多就在孔子的墓旁安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区。儒者们也经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