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现在已经家喻户晓,它的真正来历是有关向秀和郭象的一段故事。
  西晋初年,文坛活跃许多作家和学者,其中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也生活在这个时代。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似庄周,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崇尚自然。平时只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不大与高官显贵往来。
  到了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释的已有十几家,但向秀读了以后都不十分满意,认为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粹,只是在语言、章句上做了一些皮毛工作,他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学说。这个想法被另一个大学者嵇康听说了,嵇康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这部书不需要注解,你的作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神趣。”
  向秀没有理睬嵇康的意见,埋头注释《庄子》。向秀的注释把庄子的思想表述得十分出色,把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酣畅淋漓,以致淹没了人们读《庄子》的热潮。可惜向秀的工作没来得及做完,即不幸逝世。向秀病殁之后,有的学者认为,向秀的成果被郭象窃取。
  郭象发现向秀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成,“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他把全部书稿重新整理一遍,以自己的名义抄出,郭象从此名声大震。
  郭象的学问并不差,人很聪明,并且好学,只是人品不敢恭维。他年轻的时候就小有名气。
  当时还不曾实行科举制,做官的途径除依靠高贵出身外,惟有通过荐举的一条路可走。因为郭象的名气,州县官征郭象做官。郭象嫌职务低,不肯应征,做出一副清高姿态,每天读书,评论以往的碑文得失。这种表象迷惑了不少人。甚至连相当于宰相的王衍都被他的假象蒙蔽。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话题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他说得头头是道。王衍本来口才很好,又是一流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地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山间流下的溪水一样,永不枯竭。”

为您推荐

“崇有”的裴頠

裴頠(公元267-300年),字逸民,河东闻喜(在山西)人。其父裴秀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本人做过国子祭酒、尚书仆射等官,后死于“八王之乱”。政治上他主张举贤任能,选拔优..

范缜的神灭论

范缜(约450—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18岁时,投沛郡相县(今安徽宿县)名儒刘献门下求学。 范缜学习勤奋刻苦,学业优良,深得刘献器重;刘献亲自为他举行..

心远地自偏

郭象对人们追求超出世俗而寻求自由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一些人离群索居,做一个远离社会的遁世者;有的人服丹食药,希望能够羽化成仙;有的人用酒来麻醉自己,体验超脱世..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花落在玉床还是粪坑?

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其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盛行。当时的竟陵王萧子良非常信奉佛教,到处邀请著名的大和尚来宣讲佛教的道理,有时候还亲..

祥瑞

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正式史书,曾专设《符瑞志》一项,记载前代或历代出现的祥瑞。祥瑞之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它们被载入《符瑞志》之首。祥瑞又称“符瑞”..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这是唐朝思想家李翱提出来的,即所谓的“灭情复性”。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现在甘肃奉安东)人,贞元年间中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