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论

  这是儒学关于理、气关系的基本理论。所谓“理”,一般指世界和事物中具有的次序、条理、法则或道理;所谓“气”,一般指以弥漫形态存在于世界的物质质料。
  气作为质料,构成了物的形体。物,特别是动物和人,与形体对等的,是它的知性或精神。起初,儒者们认为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气,一种比一般的气精细的气,或者称为“精气”。后来,儒者们发现,精神不是气,而是气中固有的功能,是气的灵。所以张载认为,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自身固有的东西。而二程则体会出,气中有一个理。这个理,就是世界上所有事物普遍存在秩序的总根源,也是人本性和精神的根源。
  张载认为,气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二程和朱熹则认为气会消亡,而理才是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并且可以产生出气。朱熹虽然反复强调理和气不相分离,二者不分先后,但是由于他认为气可以消亡,并且由理重新创生出来,实际上就承认了理和气是可以分离的,把理和气看作两种存在物。朱熹之后的儒者批评朱熹的理气观,主要就是批评他认为理存在于气之前,和气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物,而主张理和气不能分离,认为理只是气运动的法则,是气的功能。

为您推荐

理一分殊

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 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颐的弟子杨时因此认为,这里有墨子“..

哥哥“英雄”弟“好汉”

关于二程,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二程的母亲侯氏,身染重病,急需求医治疗。程颢因忙于给学生讲书,照顾不周。侯氏心中有气,她把心中的话告诉程颐。程颐体谅哥哥,劝告母亲说:..

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

心中无歌妓

做人要自觉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叫慎独。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上天赋予人本性,就像给人下了命令;根据本性的要求去做,就是道,即正确的处事方式。..

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是婺源县城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 相传他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

师生之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曾在洛阳讲学。当时,黄河、洛阳一带的士人都纷纷前来求教,因此,二程的学派也称为洛学。 在二程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杨时(字中立)的,他已经中了进士,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