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分殊

  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
  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颐的弟子杨时因此认为,这里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嫌疑。程颐回答说,张载和墨子不同,张并不主张兼爱,这里只是“理一分殊”。即理是一个,比如都是忠孝仁义,但由于各人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只能执行各自的职能,如作为臣子应当尽忠,作为儿子应当尽孝等等。朱熹一方面继承了程氏的这个主张,另一方面又将这个命题发展为一般和个别的普遍关系。
  依气的聚散学说,人和万物都是气的凝聚,气中的理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人和万物的理应该都是一样的。气中之理,在聚合为人或事物时,气是被分割开了,理是否也有个分割的问题呢?朱熹认为,不是的,理没有分割的问题。每个具体物中的理和气中那个普遍的理,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江河湖海所有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没有差别一样。
  早在汉代,《淮南子》里就讲过,道,大可以包裹天地;小,可以握在手中。给了别人,自己也不减少。对于事物的存在形式、运动法则以及一切精神性的东西,都无法进行量的分割。比如可以有半个砖头,但没有半个长方形。每个砖头都有一个长方形,而所有砖头的长方形又都是一样的长方形。朱熹这样讲理一分殊,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每个事物既然是具体的,它们的存在形式、运动法则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朱熹也注意到,鸟儿不能游泳,鱼儿不会飞翔,桌子不能当砖头用,车子不能在水里行,各种药物性能也各自不同,如此等等。朱熹认为,它们各自的“理”不同,这是“分殊”;但这不同的理,又都是根源于一个理,所以是理一分殊。那么,同是一气,气中也只有一个理,由这一个理为什么能够分化出来不同的理呢?或者说,这不同的理根据又在何处呢?朱熹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来说,他们关注的中心,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他们强调理就是一个理,也是要强调所有的人应该遵守同一的行为规范。并且由此上溯,企图从事物构成的质料上寻找社会规范的根据。这样的寻找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再用这样寻找的结果去解释事物存在和运动法则的多样性,自然也无法成功。

为您推荐

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

心中无歌妓

二程同时求学于一个老师,但他们两个的性格却很不相同。程颢随和,程颐执拗。有一次,两兄弟到一个庙宇,程颢见到佛像,便揖了揖手才进去;程颐却视而不见,夺路而入。门人见..

做人要自觉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叫慎独。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上天赋予人本性,就像给人下了命令;根据本性的要求去做,就是道,即正确的处事方式。..

理学大师朱熹

师生之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曾在洛阳讲学。当时,黄河、洛阳一带的士人都纷纷前来求教,因此,二程的学派也称为洛学。 在二程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杨时(字中立)的,他已经中了进士,朝..

山水诗书之乐

朱熹平生喜住山水佳处,数迁其居,又爱游山访古。他的足迹遍于闽、浙、赣、湘之名山、古刹和书院,更多的是往来于福建。 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辞去了江东路提点刑狱的..

格物致知

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个也是《大学》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儒者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