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英雄”弟“好汉”

  关于二程,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二程的母亲侯氏,身染重病,急需求医治疗。程颢因忙于给学生讲书,照顾不周。侯氏心中有气,她把心中的话告诉程颐。程颐体谅哥哥,劝告母亲说:“哥哥忙于备课讲书,不能常来侍奉母亲,我背你到岭南求医治病不是一样吗?”侯氏知道程颢专心给学生讲课,心中之气顿消。程颐背上母亲往岭南求医。因侯氏连日发烧,干渴难忍,她对程颐说:“孩子!我口里像出火,心中似油煎,给我找口凉水喝吧!”程颐让母亲坐在树下休息,他在岭坡上到处找水。这时雨后方晴,草叶上还有露珠,但无法收集起来。程颐找遍岭坡,不见山泉水井,他心急如焚,正要回走,忽然发现草丛中一堆白骨,其中有一个小孩天门盖骨,内积存有半杯雨水,倒也清澈。程颐小心翼翼地端回小孩天门盖骨中的积水,请母亲饮下。片刻间,侯氏心情清爽,病轻九分。她笑嘻嘻地对程颐说:“孩子!我喝了这点水,身上轻快多了,口不干了心也不烦燥了。”程颐的母亲决定不再求医,不让背扶,自己从原路行走回家。程颐自以为侍侯母亲有功,向哥哥程颢诉说了背母亲求医喝水的经过之后,程颢说:“你知道母亲的病怎么好了?”程颐说:“不知道。”程颢说:“小孩的天门盖骨就是中药里的‘天灵盖’,治疗劳瘵、温虐、投之立瘥,这是妙药偶得。”程颐忙问:“哥哥!你怎么知道小孩的天门盖骨能治病呢?”程颢说:“药书中讲的清清楚楚嘛!”程颐把此事告诉了母亲,侯氏说:“以后要向你哥学习啊!”

  二程指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北宋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作有《二程集》。

  他们从“理”作为宇宙本体而气化万物出发,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客观事物是“心”毕照的结果。在形神观方面,同样也是“有是心”,而后才“具是形”。提出只要认识天地间充满了“仁”,即可消除人物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是理气结合而成的。从理方面来的“天命之性”,凡圣一样都具有善质;从气方面来的“气质之性”因气有清浊厚薄,故有贤愚、善与不善之分,但只要“肯学”,“不自暴自弃”,下愚也是可移的。

  在认识心理思想方面,承袭张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划分,认为“闻见之知”是物交物而知,其中又有亲身经历的“真知”和间接获得的“常知”的差异。而“德性之知,不假闻见”,只要“知性便知天”。考察了“得意可以忘言,然无言又不见其意”的言语同思维的关系。主张知先行后;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之所以为不善。提出要通过主一于“敬”和“唯思”等方式来“窒欲”。认为情是形体感外物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波动状态,能自觉地按伦常的约束使它合符中正,便是“性其情”;如“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邪僻”,则是“情其性”。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幼学、深思、积习、自得等。



为您推荐

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

心中无歌妓

二程同时求学于一个老师,但他们两个的性格却很不相同。程颢随和,程颐执拗。有一次,两兄弟到一个庙宇,程颢见到佛像,便揖了揖手才进去;程颐却视而不见,夺路而入。门人见..

做人要自觉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叫慎独。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上天赋予人本性,就像给人下了命令;根据本性的要求去做,就是道,即正确的处事方式。..

理学大师朱熹

师生之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曾在洛阳讲学。当时,黄河、洛阳一带的士人都纷纷前来求教,因此,二程的学派也称为洛学。 在二程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杨时(字中立)的,他已经中了进士,朝..

山水诗书之乐

朱熹平生喜住山水佳处,数迁其居,又爱游山访古。他的足迹遍于闽、浙、赣、湘之名山、古刹和书院,更多的是往来于福建。 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辞去了江东路提点刑狱的..

格物致知

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个也是《大学》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儒者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