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书之乐

  朱熹平生喜住山水佳处,数迁其居,又爱游山访古。他的足迹遍于闽、浙、赣、湘之名山、古刹和书院,更多的是往来于福建。
  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辞去了江东路提点刑狱的官职,退居到福建武夷山。武夷山上,风景秀丽宜人;绝壁万仞,山石林立;竹木苍翠,鸟雀翔集;溪流奔泻,日满西川。附近有当年老子讲学的道院,真是“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这正是游学的好地方。
  朱熹领着弟子们锄掉荒草,开出几亩土地,用畚箕和铁锹运来竹瓦,建成了武夷精舍。它坐落在五曲大隐屏之南。大隐屏即接笋峰,其壁石刻,峰峦峭削,竹木掩映。朱熹有诗这样描述:“一水屡萦回,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精舍有仁智堂、隐求斋、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亮、茶灶等12个部分组成。朱熹居住于此,除自己研究学问外,主要是聚徒讲学,有“紫阳夫子讲习武夷”之称。他们在那里讲书学习,弹琴歌唱,饮酒赋诗,师生之间尽享山水诗书之乐。
  每当闲暇之时,朱熹偕同弟子们游历山水,饱尝南国的秀丽风光。他们手捧诗书,吟诵着《诗经》和《楚辞》中的章句;有时则举杯作乐,啸咏助兴。每次出游,他们都要在外面住上几天,尽览自然风光,常常留连忘返,朱熹为此深有感慨地说:“我现今住在这里,果然享尽山水之乐啊!”

为您推荐

格物致知

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个也是《大学》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儒者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学认..

“心学”始祖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 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历任靖安县主簿、崇安县主..

严师与高徒

朱熹办书院讲学,很有点名气。当时有个名叫蔡元定的年轻人,博学强记,精通术数,听说朱熹才气过人,因此几度慕名而来,想拜朱熹为老师。朱熹为了考考他的学问,便向他提了很..

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自东晋以来,历经唐、宋、明等朝,都聚居过许多..

刨根问底

陆九渊自幼喜欢刨根问底,冥思苦想。他在三四岁时,看到天地广阔,怎么走也走不到边,心里非常跷蹊,于是便问他父亲:“爸爸,为什么天地那么大,走到哪里才能穷尽呀?”他父..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