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良心

  道学的天理,就其实质而言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的宗法伦理道德,把它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就是用它来制约、衡量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人们通过对天理的正确认识,在与他人、社会、天地万物的关系之中正确地定位,履行自己做人的本分,自觉遵守纲常名教的规定,做忠臣、孝子、社会的良民。
  心学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心学家们对道学家把天理作为是非标准是认同的,但他们又进一步指出,所谓天理其实并不是外在的客观必然,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心之中,天理也只有在人心之中才能够真正呈现。人的本心、良心就是天理,也就是是非的标准,照着自己的良心去做,自然就是合理的。据《陆九渊年谱》记载:陆九渊去看望正在富阳县当主簿的弟子杨简,杨简刚处理完一桩诉讼案,就向陆九渊请教什么是本心。陆九渊说,刚才你断案时,听完了双方的讼词之后,就知道谁是谁非了,你依据的是什么呢,还不就是你的良心吗!王守仁也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传习录》下)人的思想、行为的是非对错,不需要拿外在的规范、法则去衡量,人的良心自然会知道。
  道学讲天理,心学讲良心,这两种是非标准主要都是针对人类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而言的,同纯粹的科学认知意义上的是非标准不一样,这是中国传统是非标准论的特色所在。就天理、良心二者相比较,天理论侧重他律,良心论强调自律,两者相辅相成,在中国近古社会影响极其深远。但把天理、良心作为是非标准也有弊病。就天理而言,它本来是对自然规律、人伦关系的抽象,一旦被理学家们尊奉为神圣不可改变的教条后,就容易走向僵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桎梏。而良心论者把应然的至善的良心等同于实然的人心,这就等于把道德理想主义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千差万别的情感欲望的地基上,很容易走向自然主义、非道德主义和无是无非论。

为您推荐

天理良心

道学的天理,就其实质而言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的宗法伦理道德,把它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就是用它来制约、衡量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人们通过对天理..

王守仁格竹

王守仁本来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经过使他刻骨铭心的格竹子之理实践的失败,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在记载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

天泉桥之辩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已经56岁,奉命出征广西恩田。他的得意弟子钱绪山(又名德洪)、王龙溪(又名汝中)赶来饯行。俩人同住舟中,相与论学,因意见不一,要求老师王..

满街都是“圣人”

理在心中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中进士,并开始在朝廷工部里见习。第二年,朝廷任命他当刑部主事,这只是掌管法律和刑狱事务的小官。干了几年,他便托病回到浙江,在阳明洞盖了几..

认错,羞羞答答

在王守仁拼命鼓吹“心学”的时候,有一位与王守仁同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针锋相对地反对心学。他就是罗钦顺,多次与王守仁直接进行辩论。 王守仁宣扬:“天地万物是心演化而来..

专心思想的圣人

王安石的性格很特殊。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终日目不停转,视物如射,意行直前,热心济世,却不够圆滑,无法和任何人相处。他不修边幅,因而远近闻名。苏洵在一篇文章中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