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都是“圣人”

  一天,王守仁的学生王艮出游归来。王守仁问道:“你出游看见了些什么?”王艮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也看你是圣人呢!”
  又一天,王守仁的另一个学生出游回来,兴冲冲地对王守仁说:“先生,今日我看见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守仁问是什么事,学生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说:“这不过是常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原来,两位弟子对老师的真传心领神会,只是程度深浅不同。1525年左右,王守仁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各个人心有仲尼。”在王守仁看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谓“人胸中各个有圣人”,这是先天的。他在讲课中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
  “圣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理想中最高的人性典范,只有孔子、孟子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这样的称号。王守仁及其弟子为什么说满街都是圣人呢?因为他们在人性论问题上与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不同,他们认为下愚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圣人”之心和“愚夫愚妇”之心是一样的,人性皆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说教,比孔子和董仲舒等人的说法更有欺骗性。

为您推荐

认错,羞羞答答

在王守仁拼命鼓吹“心学”的时候,有一位与王守仁同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针锋相对地反对心学。他就是罗钦顺,多次与王守仁直接进行辩论。 王守仁宣扬:“天地万物是心演化而来..

专心思想的圣人

王安石的性格很特殊。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终日目不停转,视物如射,意行直前,热心济世,却不够圆滑,无法和任何人相处。他不修边幅,因而远近闻名。苏洵在一篇文章中说他..

神童、盲童的不同命运

北宋学者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伤仲永》中描述了一个神童不学而变平庸的故事: 北宋时期,江西金溪这个地方出了个神童叫方仲永。方仲永出生于世代种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不识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要复仇”

陈亮(1143—1194年)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才气超群。他一生主张富国强兵,反对忍辱卖国,在国家危亡之秋,力主抗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的功利之学。 他的曾祖父死于抗金。..

立志遍读天下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一句名言。正是在这种爱国思想的指导下,他一生奋发攻读,“自少至老手不释书”。他从10岁起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