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何况】用法及造句

“何况”,连词。

放在后边分句句首,用反问语气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

1.前后分句互相对比,后边分句用“何况”表示比较起来意思更进了一层,是由浅而深的递进。句末用句号或问号表示。例如:

①去年我们俩一天的相离,已经不可忍受了,何况如今是两三年的相别呢?(郑振铎《离别》)

②当然,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

(王蒙《悠悠寸草心》)

③天下还有比你这样坦率、诚恳更可宝贵的吗?“至诚能感天”,何况我这一个年轻的汉家女子。(曹禺《王昭君》)

④当年打江山,光有步枪不行,还需要小米子呢,何况如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贾大山《取经》)

“何况”前面可以加副词“更、又”等,或者后面加副词“又”等,以强调后一层的意思。

例如:

⑤就算是您不肯尊重自己,那也是不应该的,更何况是不尊重别人。(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⑥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的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鲁迅《父亲的病》)

⑦一个半月没有米饭下肚的他,本来听得别人家有米饭就会眼红,何况又是他素来看不起的荷花家!(茅盾《秋收》)

如果后边表示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不止一个,可以叠用“何况”。

例如:

⑧单就别国的往时而言,斯宾塞未曾结婚,不闻他侘傺无聊;瓦特早没有了子女,也居然“寿终正寝”,何况在将来,更何况有儿女的人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表示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例如:

⑨当天夜里,党支部忽然传达了中央关于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人们思想上说什么也转不过弯来,何况是毛主席要亲自去重庆!(方纪《挥手之间》)

⑩那位负责人又说:“园林处有一个计划,要把整个石湖区修整一番,使它成为一座公园。”当然,这是很有意义的,何况东山一带即将成为工人的疗养区,这座石湖公园更有必要建设起来。

(郑振铎《石湖》)

【辨析】

何况——况且

“何况”和“况且”都可在递进句式中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但“何况”还可用反问语气来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何况——而况(见“而况”条)

为您推荐

关联词【若(如)……也(亦)……】用法及造句

“若(如)”,连词;“也(亦)”,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也(亦)……”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如)”,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也(亦)”,表示类同,承接上文,说出另一种假设情况作类比,表示上文所述假设情况实现后将出现类..

关联词【若……总……】用法及造句

“若”,连词;“总”,副词。 配对构成“若……总……”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总”表示无论如何结果必定是这样的。例如: ①这虽然近于劝人耐心做奴隶,而其实很不同,甘心乐意的奴隶是无望的,..

关联词【若(如)……还……】用法及造句

“若(如)”,连词;“还”,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还……”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书面。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还”表示上述假设实现后,某种现象会继续存在或某种动作或行为会继续进行。 例如:..

关联词【设若(设或)……就……】用法及造句

关联词【若是……便……】用法及造句

“若是”,连词;“便”,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便……”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相当于“如果是”,表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便”,相当于“就”,承接上文,推出跟假设情况相一致的结果或结论。 例如: ①不快跑若是对..

关联词【若(如)……则……】用法及造句

“若(如)”、“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若(如)……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则”,相当于“那么”,放在后边分句句首,承接上文的假设,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 用“若……则……..

关联词【若是……就(那末)……】用法及造句

“若是”,连词;“就”,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就……”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引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就”承接上文,表示结果自然会这样。 例如: ①他说今天许可借到一笔钱,若是借到了,他明后天就要上船到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