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用法及造句

“即使”,连词;“但(但是)”,连词;“却(然而、其实),副词。

合用构成“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的格式,表示有转折意义的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跟后面分句表示转折的“但”或“却”之类词语配对,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



在“即使……但(但是)……”格式中,“但(但是)”引出同上文假设相对立的意思。例如:

①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②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鲁迅《“感旧”以后(上)》)

③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即使……却……”格式中,“却”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动作行为或情况。

例如:

⑤所以,即使上海和汉口的牺牲者的姓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诗文却往往更久地存在,或者还要感动别人,启发后人。

(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⑥这时候,即使只值半文钱,却是真价值;即使丑得要使人“恶心”,却是真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在“即使……但是却……”格式中,“但是”跟“却”连用,加重转折的语气。例如:

⑦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唐弢《琐忆》)

“即使……然而(然而却)……”的格式,多用于书面。“然而”跟“却”连用,转折的意味加重。

例如:

⑧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鲁迅《门外文谈》)

⑨中国现下的所谓文学家又作别论;即使是真的文学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

(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在“即使……而……其实……”格式中,连词“而”跟“其实”连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件事,表示对上文的修正和补充。例如:

⑩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杂谈》)

为您推荐

关联词【若(如)……也(亦)……】用法及造句

“若(如)”,连词;“也(亦)”,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也(亦)……”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如)”,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也(亦)”,表示类同,承接上文,说出另一种假设情况作类比,表示上文所述假设情况实现后将出现类..

关联词【若……总……】用法及造句

“若”,连词;“总”,副词。 配对构成“若……总……”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总”表示无论如何结果必定是这样的。例如: ①这虽然近于劝人耐心做奴隶,而其实很不同,甘心乐意的奴隶是无望的,..

关联词【若(如)……还……】用法及造句

“若(如)”,连词;“还”,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还……”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书面。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还”表示上述假设实现后,某种现象会继续存在或某种动作或行为会继续进行。 例如:..

关联词【设若(设或)……就……】用法及造句

关联词【若是……便……】用法及造句

“若是”,连词;“便”,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便……”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相当于“如果是”,表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便”,相当于“就”,承接上文,推出跟假设情况相一致的结果或结论。 例如: ①不快跑若是对..

关联词【若(如)……则……】用法及造句

“若(如)”、“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若(如)……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则”,相当于“那么”,放在后边分句句首,承接上文的假设,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 用“若……则……..

关联词【若是……就(那末)……】用法及造句

“若是”,连词;“就”,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就……”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引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就”承接上文,表示结果自然会这样。 例如: ①他说今天许可借到一笔钱,若是借到了,他明后天就要上船到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