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连词,意义和用法跟“假如”、“如果”相同,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书面。
前面分句用“假若”引出假设的情况,后面分句根据这一假设,推出结论或者提出疑问。例如:
①假若义儿不听话,不立刻退出课室,岂不更损了尊严?(叶圣陶《义儿》)
②古诗咏米,说米是“粒粒皆辛苦”,假若你了解盐的的制造过程,盐又何尝不是粒粒由血汗得来呢?(阿英《盐乡杂信》)
③假若老这么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老舍《骆驼祥子》)
④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的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沈从文《边城》)
有时,前一部分用“假若”引出假设的情况,后一部分用一个小复句表示结果,构成表示假设关系的多重复句。例如:
⑤按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假若要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完全照《后汉书》记载的史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出象《吴汉杀妻》这样的剧本。
(马南邨《吴汉何尝杀妻》)例⑤表结果的分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假若”表示假设关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后面分句的“便、就、那、那末”等词合用,构成“假若……就……”之类的格式。
【辨析】
假若——假如——假使(见“假如”条)
为您推荐
“若(如)”,连词;“也(亦)”,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也(亦)……”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如)”,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也(亦)”,表示类同,承接上文,说出另一种假设情况作类比,表示上文所述假设情况实现后将出现类..
“若”,连词;“总”,副词。
配对构成“若……总……”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用于书面,相当于“如果”;“总”表示无论如何结果必定是这样的。例如:
①这虽然近于劝人耐心做奴隶,而其实很不同,甘心乐意的奴隶是无望的,..
“若(如)”,连词;“还”,副词。
配对构成“若(如)……还……”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书面。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还”表示上述假设实现后,某种现象会继续存在或某种动作或行为会继续进行。
例如:..
“若是”,连词;“便”,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便……”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相当于“如果是”,表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便”,相当于“就”,承接上文,推出跟假设情况相一致的结果或结论。
例如:
①不快跑若是对..
“若(如)”、“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若(如)……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
“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则”,相当于“那么”,放在后边分句句首,承接上文的假设,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
用“若……则……..
“若是”,连词;“就”,副词。
配对构成“若是……就……”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是”,引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就”承接上文,表示结果自然会这样。
例如:
①他说今天许可借到一笔钱,若是借到了,他明后天就要上船到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