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一碑一帖”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很好范本。以帖首二字“十七”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画家。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本书辑录董其昌临《十七帖》中的《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朱处仁帖》《七十帖》《蜀都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诸从帖》《胡桃帖》《清晏帖》《谯周帖》《严君平帖》等十五帖。其中,《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胡桃帖》选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董其昌临十七帖》,其余诸帖均选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董其昌临淳化阁帖》。编者将其与日本京都博物馆的宋拓本对照,供习书者研习。本书编排和释文以临本为基准,拓本逐字对照,或有调整,释文两者有不一致处,拓本原文用括号标注。书籍特色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 一碑一帖 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
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zui jia范本。以第yi帖首二字 十七 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 书中龙象 。
董其昌(1555 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画家。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本书辑录董其昌临《十七帖》中的《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朱处仁帖》《七十帖》《蜀都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诸从帖》《胡桃帖》《清晏帖》《谯周帖》《严君平帖》等十五帖。其中,《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胡桃帖》选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董其昌临十七帖》,其余诸帖均选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董其昌临淳化阁帖》。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 一碑一帖 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zui jia范本。以第yi帖首二字 十七 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 书中龙象 。董其昌(1555 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画家。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本书辑录董其昌临《十七帖》中的《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朱处仁帖》《七十帖》《蜀都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诸从帖》《胡桃帖》《清晏帖》《谯周帖》《严君平帖》等十五帖。其中,《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胡桃帖》选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董其昌临十七帖》,其余诸帖均选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董其昌临淳化阁帖》。编者将其与日本京都博物馆的宋拓本对照,供习书者研习。本书编排和释文以临本为基准,拓本逐字对照,或有调整,释文两者有不一致处,拓本原文用括号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