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籍特色
★ 本书原由浙江图书馆选编,作为浙江古籍保护工程——古籍民国文献系列出版物之一,于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本次团购的版本为2013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再版★ 16开精装,铜版纸印制,繁体竖排
★ 正文部分为手书诗稿,它们的释文以附录的形式在全书末尾呈现
★ 既有文化普及价值,又有文献参考和艺术收藏价值
友情提示:本书封面为做旧设计,非品相问题,请知悉
《浙江图书馆藏名人墨迹精选》原由浙江图书馆选编,作为浙江古籍保护工程——古籍民国文献系列出版物之一,二〇〇九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当时按照选择“具有较高学术史料价值与艺术观赏价值的清康雍乾嘉时期硕学大家手迹”的原则,从浙江图书馆典藏文献中遴选出林佶、钱陈羣、袁枚、梁同书、姚鼐、阮元等六人的手书诗稿,汇为一编,展示馆藏精品,以供学界参考。
林佶(1660-1722),清代藏书家、书法家。字佶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于乡,五十一年(1712)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于诗文,通书法,精于小楷和篆隶书。文以汪琬为师,诗以陈廷敬、王士祯为宗。他手抄成编汪琬所撰《尧峰文抄》、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古夫于亭稿》等书,手写体笔画古雅圆润,其刻印书体被刻书家称为“林氏四号”,为书法家、收藏家所推重。家藏极富。藏书楼名“朴学斋”,多孤本和珍善之本。徐乾学刊《通志堂经解》、朱彝尊撰《明诗综》,都曾借阅过他的藏书,并多所传抄。平生爱书成癖,至老不衰。晚年曾得到著名藏书家徐火勃遗书50种,自称“购求儒先集录,毋虑数千卷,几及鳌峰徐氏之旧。” 所藏书印有“长林”、“佶之”、“吉人之辞”、“臣佶之印”等朱文印,著有《朴学斋稿》、《朴学斋小记》等。
钱陈羣(1686-1774),清代诗人。字主敬,号香树,一号柘南居士,浙江嘉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刑部右侍郎。深受乾隆帝知遇,进诗必赐和,与沈德潜并称为江南二老。卒谥文端。著有《香树斋诗文集》。
袁枚(1716-1798),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
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家学渊源,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先后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供职,并出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阮元提倡朴学,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生平著述丰富,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