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一碑一帖”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不错范本。以帖二字“十七”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精楷、行书,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清乾隆帝敕令将藏于内府的大量历代书法珍迹刊刻成法帖,这便是有名的《三希堂法帖》,在《三希堂法帖》中,有赵孟頫临《十七帖》一卷在列。赵孟頫于延祐七年(1320)临写的这卷《十七帖》墨迹,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鑑玺”“冝子孙”诸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作共有二十余节,每节下均有赵氏书印。有方家评说:赵氏这一临作,用笔流畅,整幅作品柔多于刚,韵富于势。编者谨将此件临作与藏于日本的姜宸英藏《十七帖》拓本对照,供习书者研习。本书编排和释文以临本为基准,拓本逐字对照,或有调整,释文两者有不一致处,拓本原文用括号标注。书籍特色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 一碑一帖 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
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范本。以第yi帖二字 十七 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 书中龙象 。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精楷、行书,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圆转遒丽,世称 赵体 。清乾隆帝敕令将藏于内府的大量历代书法珍迹刊刻成法帖,这便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在《三希堂法帖》中,有赵孟頫临《十七帖》一卷在列。赵孟頫于延祐七年(1320)临写的这卷《十七帖》墨迹,钤有 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嘉庆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鑑玺 冝子孙 诸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作共有二十余节,每节下均有赵氏书印。有方家评说:赵氏这一临作,用笔流畅,整幅作品柔多于刚,韵富于势。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 一碑一帖 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王羲之《十七帖》是习书者学习草书的范本。以第yi帖二字 十七 名之,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被书家奉为 书中龙象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精楷、行书,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圆转遒丽,世称 赵体 。清乾隆帝敕令将藏于内府的大量历代书法珍迹刊刻成法帖,这便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在《三希堂法帖》中,有赵孟頫临《十七帖》一卷在列。赵孟頫于延祐七年(1320)临写的这卷《十七帖》墨迹,钤有 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嘉庆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鑑玺 冝子孙 诸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作共有二十余节,每节下均有赵氏书印。有方家评说:赵氏这一临作,用笔流畅,整幅作品柔多于刚,韵富于势。编者谨将此件临作与藏于日本的姜宸英藏《十七帖》拓本对照,供习书者研习。本书编排和释文以临本为基准,拓本逐字对照,或有调整,释文两者有不一致处,拓本原文用括号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