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书籍特色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 伊伯特 伟大的电影 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 没得看,就会死 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 罗伯特 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 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 伟大 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 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 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 太过流行的 ,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 标榜娱乐的 ,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 过于晦涩难懂的 。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 伊伯特 伟大的电影 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 没得看,就会死 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 罗伯特 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 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 伟大 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 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 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 太过流行的 ,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 标榜娱乐的 ,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 过于晦涩难懂的 。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作者简介
罗杰 伊伯特(Roger Ebert,1942 2013)生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Urbana),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修英语,1967 年成为《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1975 年成为第一位因撰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同年,他开始与吉恩 西斯科尔(Gene Siskel)长期合作,在电视上主持电影评论类节目 Siskel Ebert 。1999 年西斯科尔辞世后,他改与理查德 勒佩尔(Richard Roeper)合作,节目亦更名为 Ebert Roeper 。
自1969 年起,伊伯特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艺术课程的电影课讲师,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兼职教授。其间,他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三十余载,他每年都在该大学的世界事务会议(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镜分析一部电影。1999 年,伊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创立 沧海遗珠电影节 (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许多观众和影人参与。
罗杰 伊伯特(Roger Ebert,1942 2013)生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Urbana),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修英语,1967 年成为《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1975 年成为第一位因撰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同年,他开始与吉恩 西斯科尔(Gene Siskel)长期合作,在电视上主持电影评论类节目 Siskel 。1999 年西斯科尔辞世后,他改与理查德 勒佩尔(Richard Roeper)合作,节目亦更名为 Ebert 。 自1969 年起,伊伯特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艺术课程的电影课讲师,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兼职教授。其间,他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三十余载,他每年都在该大学的世界事务会议(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镜分析一部电影。1999 年,伊伯特在伊利诺伊大学创立 沧海遗珠电影节 (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许多观众和影人参与。 2002年,罗杰 伊伯特不幸患上癌症。2006年,病情开始恶化,仍笔耕不辍,直至2013年4月4日去世。作者生前与爱妻查兹 哈梅尔史密斯 伊伯特(Chaz Hammelsmith Ebert,一位律师)生活在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