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亮音乐之帆
(中国)《了望新闻周刊》(2010-07-19)
柴亮并不是要让这些孩子一定成为职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用音乐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和平等,帮助他们抵抗物质上的贫穷 文/董雪
'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在致新生家长的欢迎词中,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系主任卡尔·伯纳克说的这段话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柴亮,作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刚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创立'音乐之帆'
作为小提琴家的柴亮,曾在许多音乐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并于1993年获全美华人最高艺术成就奖,他与许多世界知名乐团合作过,也在世界许多着名音乐厅的舞台上施展过才艺。但是提及这些,柴亮的态度始终是淡然平和的。
柴亮用幸运来概括自己的音乐生涯:父母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所以对音乐不曾陌生;从沈阳音乐学院到中央音乐学院再到朱丽亚音乐学院,他得到的教育都来自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院校。柴亮肯定自己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自己为之付出的心血,但他也相信,这样的机会,并非每一个热爱音乐并努力为音乐付出的人都能得到。
也许正因为自觉幸运,柴亮对这个社会更多地持以感恩和回报之心。2003年回国后,他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2009年1月,他和好友成立了'音乐之帆少儿资助项目',开始通过慈善关注社会,通过音乐帮助孩子。
'音乐之帆少儿资助项目'是以音乐为主题和载体的慈善项目,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训练,来帮助穷苦孩子远离贫困所带来的孤独、自卑。
2009年1月,委内瑞拉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令人震撼的演出。该团的所有演奏家都是由曾经孤独、贫穷的少年组成,他们都有幸受助于委内瑞拉着名的慈善机构——'音乐救助体系',该体系成立近30年,受资助人超过29万。这次演出成为了'音乐之帆'计划的灵感来源。
但是,一场演出带来的感动还不足以解释一个慈善项目的诞生和发展。柴亮成立'音乐之帆',也和其在美国多年的留学生涯有关。
柴亮对美国相对完善的慈善事业深有感触。在那里,他经常随乐团到老人院、精神病院、残疾人院,甚至监狱等地方演出;而他留学所需的学费也全部受助于一些不相识的人。
柴亮回国后,看到那些穷苦的孩子,就想到当初的自己,他渴望做一些事情,并且期待这些事能够对这些孩子以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德行善,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国外也是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才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让我去行善、去帮助别人。所以说是‘音乐之帆’选择了我,是这样一个好项目给了大家聚到一起的机会来帮助这些孩子,'柴亮这样评价最初创立'音乐之帆少儿资助项目'于他自己的意义。
用音乐抵抗物质上的贫穷
柴亮相信,音乐能摒除个人色彩而具有跨越时空的共性,它能涵盖生活中精神层面所有的意义,'一切生活中解释不了的东西音乐都能解释'。他也相信,音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给他们带来自信。
'音乐之帆'计划的受助对象为没有机会享受到音乐教育的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由于物质上的贫困而处于相对边缘的境地,很容易为此感到孤独和自卑,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物质上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难以让他们摆脱这种自卑感,音乐则不同,音乐能带给孩子们自信,而从精神层面来讲,得到自信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提到这些,柴亮的脸上流露出明显的快乐和欣慰。'当孩子们自信、阳光地站在台上演出时,他们知道自己不比别人差,'他说,'因为大家都在听,在给他们掌声。我们就是要给大家这样的概念——这些孩子可以达到他们想达到的任何目标,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也是可以做梦的,而且只要坚持,梦想就可以成真。'
在柴亮看来,'音乐之帆'的目的不是要让这些孩子一定成为职业的音乐家,而是用音乐为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和平等,帮助他们抵抗物质上的贫穷。
2010年5月15日晚,'音乐之帆周年慈善夜'在普度寺宁静的夜色中展开,被资助的孩子们与柴亮一起登台汇报演出,全场嘉宾高举烛光,沉浸在感动和温馨的氛围之中。
'音乐之帆'成立一年多以来,柴亮已经数次与孩子们一起登台演出。曾在各种舞台上演出过的柴亮,与孩子们在一起有着别样的感受,'感觉自己不是在台前,而是在后面欣赏他们,就像父母看孩子领奖一样,我是在后面看着他们、支持他们。'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柴亮很少亲自给这些孩子上课,但是他喜欢看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的学生给孩子们上课,每次看到这些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他都会得到一种夸张的满足,'就像我的儿子刚会做体操、会画画的时候,我都感动得快要流泪,觉得孩子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