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沧桑,百年一瞬。由于种种原因历史的真实常常会风消云散,需要后人补写。世人有所不知,90年前,毛泽东与这个吴氏家族曾有过一段很深的缘。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12月18日,26岁的青年毛泽东作为'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赴京请愿团'的学生代表,肩负湖南人民重托进京。张敬尧毕竟是执掌湖南的一方大吏。即使来到北京,想要撼动他的统治,又谈何容易。往何处?见何人?怎样开展工作实现驱张目标?对于毛泽东这个年轻人而言,都是巨大难题。倘若万一驱张不成,固然无颜见家乡父老,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受到威胁。毛泽东深知所谓革命,正是把项上之头托在掌心的事业,此番也是他第一次的重大革命行动,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决心。
但毛泽东毕竟是一代伟人,以一介普通学生之身首战功成,居然完成了驱张大任,为他日后改变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在北京接待毛泽东,并鼎力支持他完成此大任的,正是吴祖光的父亲、故宫博物院创办人吴瀛和他的姻亲家族。
吴殿英创建湖北新军促成辛亥革命
吴瀛出生在江苏常州着名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直系祖上出过18位文武进士,着名的有吴宗达——官至大学士即宰相,吴中行则执掌过翰林院,吴殿英清末曾在浙江任钱塘知府加盐运使,是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部下。后因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吴随张来到湖北创建湖北新军,具体执行军队改革。
正是这支湖北新军,后来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敲响了清王朝丧钟。而吴殿英却因支持'戊戌变法'和革命党,被满族人打击排挤撤职,在辛亥革命前抱憾而逝。
成了革命遗孤的青年吴瀛,1914年随母亲庄还女士从湖北到北京投奔黎元洪和舅父都肃政史庄蕴宽,被任命为京都市政督办公署坐办(相当于今北京市政府秘书长),时年仅24岁,具体主管着大量北京市政方面的工作,包括监管住在紫禁城尚未搬走的逊帝溥仪,与北洋政府高层关系密切,人脉丰沛。
吴瀛与毛泽东缘自'李氏芋园'
吴瀛之所以接待毛泽东,有双重原因,一则'驱张运动请愿团'总代表、毛泽东的班主任、湖南长沙师范教员易培基是他早年在湖北方言学堂英文系的同班同学;二则更重要的是,学生代表毛泽东带来了一份重要托请——长沙'李氏芋园'女主人吴琴清和丈夫李青崖的重托。
吴琴清是吴瀛大姐,其夫李青崖是长沙一位器重毛泽东的法文老师。 据《毛泽东与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所载,'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毛泽东匆匆往李氏芋园赶路,走进南门口,通过大古道巷,到了天心阁脚下,再往北走,就到了浏阳门正街。来到一个黑漆的院门前,门顶上有‘李氏芋园’四个字,毛泽东走了进去。这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几栋楼台馆舍,颇为精巧,园内亭阁花榭,池塘假山,显得十分玲珑雅致。前些年这里建了一个‘衡萃’女校。如今学校迁出去了,这里就做了第一师范和别的几个学校教师的公寓。毛泽东知道,住在这里有这样几位先生,修身教师杨昌济,历史教师黎锦熙,国文教师袁仲谦,数学教师王立庵,以及校长张干,学监主任方维夏和教育实习主任徐特立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