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山青作品赏析

个性色彩

在艺术家当中,蒋山青完成了出色的作品和研究,他强大深厚的内在的技术功力使他找到了解读独具个性色彩空间的钥匙。善于将传统和现代融合在一起,绘画方式富于表现力,这种能力激发了当代国内外诸多评论家、收藏家的兴趣和喜爱。
作品欣赏

蒋山青作品高明之处也在于:不仅表现出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而且能够自如运用,使画面充满活力。通过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想象力,作品的表现即接近非形象派,又毫不妥协地去除形象的根源。

个性特点更加一目了然,通过传统手法赋予黑白新的含义,从黑色到更透明的灰色,高明地留出空间,突出空间的光亮,这光亮有给人以色彩的想象;巧妙地组合画面,交叉错综的形态,亦浓亦淡的笔墨,令人在酣畅淋漓的线条中云游。其作品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底蕴深厚的中国艺术,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这种传承了丰厚历史文化并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将使世界的文化更加丰富。

自由境界

渐入佳境的蒋山青无论在生活艺术还是艺术生活都浸入了自由境界。艺术和生活没有严格界限,生活的经验不过是艺术经验的大背景。作品就是人的存在的敞开状态,他的新的水墨作品标志着又一次不露声色的转型,从不重复自己的他也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了纸质媒介,沉浸在创作乐趣中的山青每有新画册面世,都是新收获的一次呈现而受到圈内关注。对媒介的娴熟把握、对工具的自由驰骋、高度抽象的视觉张力极其令人惊叹,气质愈发高雅,空间感觉愈发大气,骨子里却是地地道道的东方神韵。蒋山青不断创新的作品正书写着自我成长的历史。

艺术家需要一种秉赋,一种真诚,需要对艺术史的理解和对工具娴熟的把握,发现媒介并创造性地组合。技术层面上保持笔墨的规范与这种语言系统的开放性之间是一对矛盾。水墨艺术的现代变革,不仅是艺术形态学意义上的变化,更应该是现代文化精神的全面革新,这种革新首先依赖於艺术家的当代意识的觉醒,语言学的转向是绘画语言的重要里程.重要的不是图画的表现方式,或者说是图式的个体选择,而是将绘画的实体转移於自身。绘画拒绝成为手段,绘画就是媒介的创造。对绘画的欣赏也就是对媒介的欣赏,图画的表现方式转化为了媒介的表达方式。

规范化的笔墨语言曾经是山青驾轻就熟的语言,而另辟新径的实践需要付出十倍不止的努力。而今,他总能随心所欲地调配不同质地的媒介,自制了不少非传统的'工具',只要是可以传达不同的文化机理,手段不择。蒋山青同时颠覆了传统笔墨的表现范畴.他反复摆弄於个人符号和元素之间,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曲线直线复杂而又充满灵韵的对比、黑白虚实在有无之间,直至它们呈现为亦真亦幻的空间效果为止。线条的运用因消融了'内容',承载着时间痕迹的线换来了变化空间,有序无序的线、舒缓徐疾、顾盼留驻看似有些妖和暧昧,那些似是而非的'枯藤'生动得仿佛会呼吸,却是对意义的多样性的补充和内心的痕迹展露,更是生命迹化的独特灵性所折射出的智慧之光。

在一些较为满幅又单纯的水墨中,我们欣赏到蒋山青那种'去中心化'而具复调的、如同音乐般明快节奏的作品。形式无论方圆,每一寸空间均在显现异质共存的同等价值,绘画被消融於块面状的单纯的肌理。缠绵的曲线与肯定有力的直线彼此交织。作品传递出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事实上,也只有生命才能感动其他生命。线条作为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它需要艺术家有一种潜意识的、深层次的直觉,更需要艺术家的天性和审美体悟。无论是朦胧情感,激荡情绪的书写、还是展示自性本相的直指人心、让有限的生命能够有一个精神层面上的安顿。为实现生命的外化,笔笔都须具有悲悯心怀,体现着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照。

山青兄将水墨这一中国独特的媒介深入於自主自律性的研究,逸出传统范式却保持着中国水墨的精气神。他的成功意味着,文本不再被与现实等同,水墨作为媒介,不再作为现实幻象或心中丘壑的手段,而是展现自身。水墨就是水墨,它是一种修炼,一种关於艺术家的生存技术的修炼。。(摘自作者作品集《墨说》)

抽象画作

2005年至2009年,蒋山青创作了一系列巨幅画作,大都是以自家的花园池塘为主题,张张画卷都捕捉到了大自然的精髓。他笔下的莲花覆满画卷,深深渗入宣纸的纹理之中。每片叶子都以水墨着色,由黑及灰彰显不同的浓度色彩。独片的叶子也经过画笔精雕细琢,结构错综而清晰,透过丰厚的叶肉,叶脉清晰可见。小树枝上色彩斑斓的叶子突显出植物锯齿状的边缘。蒋山青的技巧是让水墨游走于画纸,时而顿笔,制造出不同浓度的水墨渍。这种墨染技巧方式最初由张大千创造继而着名,他和蒋山青一样,都以自家的莲花为题,创作巨幅画作,擅用色彩饱和。在中国文化里,荷花有一种特殊的寓意。'花开富贵'(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富丽优雅)中的'花'指的就是荷花;人们也将其特征拟人化,常用它来比喻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
作品欣赏

蒋山青池塘系列作品受这一灵感启发,其中所运用的技巧在09年的作品中全然转型为抽象派画作,形成一种全新的作品形式。在一幅作品中,蛛网般的枝蔓时而与几何线条结合。作者在画纸上倒置灰/蓝墨水,并将其拖拽,完成画作。作者的印章戳在画中映像之上,将其重心拖至图画的根部(或基部)。另一作品,以水样虚线描画绿色藤蔓,藤蔓延至血红色的树叶。而在另两幅作品中,线条的几何结构又以建筑形式呈现。在这些作品中,遒劲的线条穿越缠绵的枝蔓,正如作者内心理性与直觉之间的纠缠与斗争。蒋山青作品中都包涵着他的创作冲动,他的创作灵感冲破艺术的传统,溢出普通几何结构的范畴。同样也展示出这种理性与直觉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用粗重的黑色线条勾画了一个迷宫样的网状几何结构,覆盖于灰、黑、红的水墨之上。就好像他真正的思想在一排排理性思想的管道之下汇集成河。

笔画间的空隙叫做'纸空'(空白处),这在蒋山青的作品中也有巧妙的体现。作者运用灰色及其他有色线条的交织,在画作中心制造了一处显眼的空白。画中五支花茎以不同的间隔将画幅分成了两部分。有的作品对空白的运用则更加复杂:细枝蔓构成一个结构松散的网格,将画面空间分割,然后在其上覆盖一层短省略线条及水墨渍。有的作品非凡之处则在于画面中虚实的分离清晰可辨。左右边一块浓重的黑墨区域由紫色及碧绿色突显,并向四周发散出枝蔓。这些延伸的线条及形状都着成了血红色。这幅作品的设计与调色都如此惊艳,不愧为一幅杰作。

作品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对空间衔接的创意,而接下来的一组作品则迥然不同,它们所展现的则是作者性格中的另一面。第二页圆形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减淡的灰色线条纷繁交错,干笔法营造出别样的基调,黑色线条色彩浓重,好似位于最上一层……这些都制造出一种运动及混乱的画面效果。但整体而言,设计和谐,作者的印章居于画作正中心,一切都环绕其周围。作品具有同一设计理念,而作品基调略微沉重。这一作品中,枝蔓及墨渍密布,几乎将画纸填满。但是,可能整个作品集中没有那幅作品能像111页这幅一样,色彩如此浓烈、基调如此沉重了。这幅画作犹如书法作品,整个画面都被浓重的黑墨严密覆盖。另一幅'沉重的'作品有着表现主义的风格。巨大的黑色块是作品的中心元素,并以赭色描绘其边框。作者在作品的四个空间组成部分中分别插入了狂草的书法元素,像是抛洒在空白处一般。这是另一幅杰出作品,蒋山青的另一代表作。

关于蒋山青的作品,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一个'势'字,这也是许多杰出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作品中展现的韵律及姿态,都能为观者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水墨画被誉为一种冥想,其重要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每一笔每一画所表达的精神。朱屺瞻认为,伟大艺术家的最终目标是将艺术的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他坚信,通过展现变化的活力及宇宙的起源,这一目标定能实现。蒋山青努力取得的成就就在这本画集中有所体现。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富于想象力的呈现。他的心情变幻多样,通过这种清晰连贯的方式得以表达,这些折射出作者智慧之光的水墨作品是当今时代最杰出的中国画。(摘自作者作品集《墨说》

为您推荐

杰昂·米罗作品收藏

2013年4月,杰昂·米罗超现实主义作品《女人》和《人物》被苏格兰现代艺术国家画廊以长期借贷的形式收藏展出,苏格兰现代艺术国家画廊一向凭借着其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收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迄今为止,该机构还从未..

崔自默主要作品

个人专着 《怎样写好读书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出版; 《崔自默篆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书法鉴赏丛书·章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劳森伯格知名作品

最知名的当属《床》、《夏日暴雨》以及《赌注》。这些都是劳森伯格将绘画和雕塑杂交创作而成的典型。当人们谈到波普艺术的时候总是引《床》为例:作者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泼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劳森伯格..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评价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作品特点

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斯的男性人体影像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艺坛。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正处于分化、重整之中,而同性恋运动也正方兴未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梅普勒索斯趁势而起,以其表现内容惊世骇俗..

王国维主要作品

王国维作品   王国维生前着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着、佚着多种。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

老舍作品风格

家庭背景 老舍一家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满族正红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针线活和帮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妻子:胡絜青,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