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
金少山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严格分工的界限,融铜锤、架子、武花于一体,确立了京剧史上第一个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完整的花脸流派,推进了净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家风格,世称'金派',与郝(郝寿臣)、侯(侯喜瑞)两派鼎足而立,其成派是先于裘(裘盛戎)的。金派风格,雄浑豪放,大气磅礴,典型地体现着花脸行当的艺术特征。戏剧界内外都夸赞金少山为天才、奇才,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在京剧二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像金少山那样一条声震屋瓦的金嗓子,像金少山那样高大魁伟的身材和饱满宽阔、适合勾画各种脸谱的面庞,的确是前无古人的。但是金少山的造诣,主要还是仗着扎实、深厚的功力和舞台上长期的磨炼而取得的。金少山青年时期,嗓子并不像中年以后那样惊人,他早先以演武花脸为主,兼演架子花脸。他师承何桂山一派,武功基础非常扎实,身段相当讲究,他演《芦花荡》的张飞、《金沙滩》的杨七郎一类武花角色,早就获得好评了。金秀山去世后,他生活穷困,在戏班里做过很长时期的底层演员。
他先在烟台等地搭班,然后辗转到上海。在上海老共舞台搭班时,名次曾悬第二十五牌;后来又长期在上海荣记大舞台等剧场做基本演员,逐渐才升为三、四牌,担任些重要配角。这一个很长的时期,使他受到了很大锻炼: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角色,他都扮演过;从名角到配角,他同台见过的,数以千百计;他为四大名旦等独树一帜的着名艺术家都曾经长期配戏;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广征博采,大大提高了舞台上的表现力。他那条金嗓子,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得越来越响堂、挂味儿的,于是,他又能出色地演好铜锤花脸戏。掌握了如此丰富的技艺,才是他引起人们重视的根本原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