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梨园世家长大的陈巧茹,1979年考入当地院团,开始学习戏曲。4年的学习给陈巧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83年,她只身前往四川成都找当时颇具声望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张光茹拜师学艺,那时她只有16岁。没过多久,恰好赶上剧院要排演一部叫《武则天》的戏,需要一个小演员演武则天幼年时期,从12岁一直演到武则天出家。《武则天》一共排三本,陈巧茹就主演了第一本。随着《武则天》的成功演出,她也得到了剧院同仁们的一致肯定。之后,她便开始参加四川省的地方汇演,登上了各种戏曲大赛的舞台。
1987年,由陈巧茹主演的《四川好人》、《白蛇传》晋京演出。她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剧也开始逐渐走进外国友人的视线,陈巧茹说,直到2000年,川剧在国内、国际上都有非常好的市场,每年都要到法国、西班牙等国演出。
如今已经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奖项的陈巧茹已是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今年她带着成都市川剧院的《红梅记》和《欲海狂潮》两部大戏来北京演出,并把这两部戏带到了北大校园,为的就是扩大川剧的影响。谈到川剧近些年的发展状况,陈巧茹表示并不十分乐观,她说:'四川外来文化比较多,各种声腔五花八门。虽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也是造成它没有根深蒂固的观众层的原因。这次安排演出进北大校园也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川剧。'成都市川剧院也在四川举办过戏曲进校园活动,陈巧茹说:'2007年剧院就和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学校有过合作。由学校运作,我们来表演,采取低票价或者免费的形式让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感受传统艺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