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安出身於粤剧世家,父亲梁三郎是粤剧名艺人,梁父早年就学於'广东优界八和粤剧养成所'与着名粤剧演员罗品超、邓丹平是师兄弟。梁耀安自小随父学艺,并受教於白云生、邓丹平等粤剧前辈,勤学苦练筋斗功、把子功、身段功、唱功等各种基本功和表演技艺,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础。有人说梁耀安记曲'叻'(有本事)、'介口'熟、'行当'懂。
学艺之后,父亲便要他对演出剧目的每一场曲、每个'介口'、每个角色的唱、白、表演都要熟悉,成为'通台老倌',甚至经常要阿安把曲词背诵出来。这就促使梁耀安要用各种方法勤奋学艺:一是多看,坚持晚晚看戏,上场时注意别人的表演,下场则站在'虎道门'看戏;二是多读,读剧本,背台词,熟记自己角色和其他角色的介口、曲词;三是多问,除了向本团、本地老师、前辈、同行请教学习之外,每到一处演出,都向当地艺人请教,请他们看戏,提意见;四是多练,请老师、前辈教习、示范,自己学练本身角色(行当)及别的角色(行当)的表演程式和技艺。正是这样,锻炼了梁耀安的记性、耐性、悟性、灵性,对其演出工作大有稗益。如七十年代中期他在廉江粤剧团时,一次剧团派他一个人去南海粤剧团学习《苗岭风雷》一剧,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随团学习,很快便把《苗》剧整个戏的剧本、每个角色的表演、音乐唱腔、舞美布景、武打以至苗族舞蹈、苗家服饰、发式等都一一记下来,学到手,并回本团排演了这个戏,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
梁耀安十七岁便在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十九岁坐上了'文武生'的交椅,先后在廉江粤剧团(1979年以前)、佛山市粤剧团(1980—1985)、广州实验粤剧团(1985—1993)及广州粤剧一团任当家文武生,主演过现代剧《苗岭风雷》、《八一风暴》、古装戏《三看御妹》、《白蛇传》、《柳毅传书》、《真假金牡丹》、《花染状元红》、《王子蛇仙未了情》等数十个风格不同的剧目,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诸如大智大勇的革命领袖周恩来(《八一风暴》)、风流潇洒、机智风趣的封家俊(《三看御妹》),老实轻信、敦厚憨直的许仙(《白蛇传》),柔肠侠骨、仗义助人的柳毅(《柳毅传书》),纯情忠厚的谦谦君子张真(《真假金牡丹》),以至奸诈狠毒、忘恩负义的魏超仁(《女儿香》)……
他演来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梁耀安身材修长匀称,扮相俊秀,嗓音明亮,天赋的'文武生'条件。但他并不满足这'爹妈给的本钱',而是勤学苦钻,不断进取。他认为,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应该像'海绵'那样汲取各种艺术养份,充实自己。因此,他在担任文武生多年,晋身'大老倌'行列之后,仍诚敬地拜着名前辈演员罗家宝为师。学习其唱腔和表演艺术。并博取各家之所长。梁耀安认为,罗家宝创造的'虾腔'明快、活跃、爽朗、苍劲,表演(特别是后期)属'粗线条',富有阳刚气,适宜演比较'硬朗'的戏;而着名前辈演员陈笑风的'风腔',寓意行腔则较为细腻、委婉、流畅、柔美,表演属'幼线条',一招一式比较细致,适宜演抒情性较强的悲剧。梁耀安有意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吸收前辈红伶何非凡'凡腔'那带有'梵音'衰飒、脉脉含情的特点,和吕玉郎'镜腔'浑厚、简洁的'玉喉'特色;他还经常观赏新马师曾等前辈名家的音带、影带,以广采众长,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排演《范蠡献西施》,他请着名演员陈小汉指点小生(官生)行当的身段、唱腔、表演寸度;排演《花枪奇缘》,他请着名粤剧小武陈小棠指点'靠把'上场的功架身段,并参考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在《艳阳楼》、《长坡》的表演录像,借鉴其一些身段动作。为了排好《王子蛇仙未了情》中王子一角,更好表现这个人物的刚毅、洒脱、纯真、深情,他以晋剧《吕布与貂婵》之'小宴'一场的表演录像为蓝本,学习翎子功,在家里夜以继日地放着录像反复练习,练到头晕眼花、腰酸颈痛也一样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耀安饰演的王子受到国内外观众和行家的一致好评,交口称赞,后来梁耀安又以《吕布与貂婵》之'吕奉先赴宴'一剧参加广东省首届粤剧演艺大赛,再一次表演了翎子功,在高手林立的激烈竞争中荣获金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