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的时候,赵秀治18岁,从小喜欢唱歌唱戏的她在平水镇上从事幼儿教师一职,是平水文艺宣传队中的一名骨干。当时绍剧培训班来招考,宣传队的老师就推荐她去参加考试。因为嗓音上的优势,当时老师们都挺看好她的,但是存在一个问题,18岁对于一个学习戏曲的人来说年龄偏大,考虑到还要练习基本功,大家存在争议。一个月漫长的等待之后,天天跑邮局等通知的赵秀治觉得希望渺茫,没想到在最后一天收到了复试通知。
这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之一,家里并没有很赞同她进剧团唱戏,尤其是母亲在思想上并不是很认可,认为一个女孩有着幼师的工作,何必要跑去剧团工作。但因为赵秀治自己坚持,她觉得这是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加倍努力好好学习。
进到剧团之后,别的学生小到11岁,大到还有一个比自己大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赵秀治更加努力,自己不断要求自己。压腿、下腰,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她都认真地去学习;练嗓子,练唱腔,后天可以弥补的东西她比别人都要认真学习。在练习两年之后,她开始登台演出。
25岁,从《沙家浜》里'沙奶奶'的老旦形象,成功转型为《狸猫换太子》中'陈琳'的小生形象,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刻苦。45岁,为了赶上争'梅'的末班车,她只身前往上海郊区的建筑工地,从在那里的绍兴企业老总手里拉来了赞助,解决了演出所需的3万多元费用,自己却在上海火车站的地下室小旅馆住了3个晚上。
那么多年的厚积薄发,让她将《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形象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也因此拿下了第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和中国戏曲专业最高奖——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