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新闻访谈

简介:这是1991年黄胄先生访谈录,发表于1993年8月《中华英才》画报。

作者—臧伯良

艺术生涯无特殊照顾


刘晓林采访黄胄夫人郑闻慧

在黄胄的艺术生涯里,老天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

恩师黄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那是一个荒僻的小村,祖父是乡里戏班会头,所以小时候他常画'戏子人',没人教,全凭自己喜欢。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为了学画,他背井离乡流落到西安,过着飘泊的生活。

1943年,他拜西北着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学习中国画,那时的赵望云在西北是大画家,但生活并不好,黄胄在战乱中成长。1949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上做美术编辑,从此常到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区速写。

1957年他创作的国画《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从而确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32岁的他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画家,他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速写,创作出许多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打马球》、《出诊图》、《人畜两旺》等,他还为堂兄梁斌的小说《红旗谱》创作了一套插图。'文革'期间,他含泪烧了一筐筐的速写,并被强制劳动改造,被迫搁笔。导致传世的速写只有500余幅,'文革'结束后,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77年病情恶化,致使瘫痪,但他却激情饱满地坚持创作,在病榻上画了一幅20米长的《百驴图》作为邓小平同志访日时的国礼,送与日本天皇。80年代,他在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使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还是改革开放好。'他说:'24小时可以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算算从1949年到1980年,真正画画的时间,也就五六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抓紧时间,珍惜大好时光'。

用功不足


黄胄先生

谈到自己的经历,恩师绝口不谈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他几乎是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尤其是'文革期间''驴贩子'的绰号,几乎家喻户晓,可他却说:'没什么苦难可谈,我也不希望写这些东西,我的观点,多写些给人以向上的、激励人的文章。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也最了解这个国家,你是中国人,你死活都是中国人。我这人就是一辈子不害人,别人害我呢,我过后也就拉倒了,不愿吭声,没意思。有人说过去运动挨了整,既然是过去,还提它干嘛!人要往前看,有功夫多做点事,更多的画点画,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怨天、不尤人,打嘴仗、沽名钓誉无聊'。

'我过去在国外办画展,外国记者问起‘文革’中的事,中国政府都说是十年浩劫,你谈谈你在‘文革’中的劫难,我差不多都回答:没什么可谈的,对于画家来说,生活是非常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美好的事物,你要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完。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自觉渺小

黄胄:'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 ' '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他感叹道:'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的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黄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画也慢慢变颜色'。他早年的许多作品,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技法上也非常严谨。早年随军驻地,在大西北,像柴达木盆地,很荒凉,也很壮美,国家在那里搞开发,采石油。《洪荒风雪图》描述的就是勘探队员在那里风雪找矿的场面。其实艺术这东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创作出真情的东西,如果无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没有感受,只为讨人喜欢,创作出的东西早晚要被历史所淘汰。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活着的时候,艰难坎坷,死了大家才认可。好的作品要群众认可才行,不要自己把自己抬得多高,艺术必须有生活,形式主义绝没有出路。'

重在师承


黄胄先生

几十年中,恩师黄胄和师母郑闻慧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这也就是他的画为什么从不拘泥一个题材,他说:'中国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实,哪儿都不错。戈壁有戈壁的情调,西双版纳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画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大自然是恩师黄胄永远读不完的书,他的速写,在中国画坛乃至界画坛,都久负盛名,他的画极注重造型,线条粗犷、遒劲、气势磅礴。笔墨淋漓尽致。他所画的人物大有狂放原野的情怀和鲜活的个性,一扫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旧风。最具风情的是那些边疆少女,西方绘画的色彩块面与东方柔美流畅的线条相交融,使他的绘画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遐思。他主张;画家一开始就用毛笔速写,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他创造的写意泼墨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独特画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创造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速写讲究线条,一笔下去很难是准确的:'但每一笔,你捕捉的对像都是明确的,是有根据的,你都有追求,追求自己看到的生活物象的美,生活的美反映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你的手刻画在纸上'。恩师黄胄极谦虚的说:'我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主要靠师承,但更主要的是靠来自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接着他阐发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有根有据的事,说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有十分功,说两分,别人觉得还可以;说多了,写多了,让人反感。'

人画齐高

望着老人两道浓重的剑眉,听着他细细地叙说,句句话语都能穿人心底,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这一代做人的原则,却由衷地钦佩艺术大师的高尚情操,我的另一个恩师国画大师李可染生前说过:'一个画家,人有多高,画有多高。'此话正是他的人生速写,上下五千年,文化知多少'中国画是中国艺术门类中一个很深的学科,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够,中国老一辈艺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刘开渠、吴作人等,开始都是学西方艺术的,留过洋,早先对中国画也有看法,认为是少数达官贵人的玩物,但随着对中国画的进一步了解,越老越要学中国画,因为它包容了很多文学和哲学的东西,民族性很强,学中国画不易,中国画历代都有高峰,你老照着高峰学,按它的路子走,就没有高峰了,你只能达到自己的高峰,一个高峰一个高峰的达到,永远没有标准。'欣赏一幅中国画,无形中是在琢磨一部中国的文化史。

'中国艺术不光绘画,收藏也很丰富,无边无际,不是瞧不起外国人,他们收藏个邮票,茶壶还可以。但你要是搞中国收藏,整个精力投进去也不满足,好东西太多了。'他50年代正式开始收藏,那时工资很低,只有80多元,钱全用来搞收藏了,卖画也是为了买画及古玩,黄胄的画当时卖的极便宜,也就20-30元一幅(齐白石的作品45-50元一幅),他欠了不少帐,但他认为这样做很值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层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多了,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一说就是四大发明,实在知道的太少了。作为中国人首先应研究自己,我们祖先曾对人类做过辉煌的贡献。我不反对研究外国丰富自己,但我有这样的信念: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我对有些瞧不起中国的人,非常反感,外国人偷的、抢的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知半解出本书,还说抢救中国文化艺术,把我们看成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我们应引以为耻。我们应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有些外国人把到中国说成是探险,瞎扯!我们用得着你来探险。中国人要自己瞧得起自己,现在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中国人,对过去遭到破坏的文化,正在想尽办法补救、研究、挖掘。这次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一些科学家,根据确凿的证据,从各方面证明,世界上有好多东西都源于中国。''我和我的一切属于国家'。

(摘自臧伯良回忆录—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尚长荣人物新闻

京剧大师尚长荣携《曹操与杨修》走进国戏学堂 尚长荣 2017年11月20日晚,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之子、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先生,携其为艺术指导的京剧名作《曹操与杨修》剧组主创走进中国戏..

王天人物新闻

画家王天致答谢辞 2017年12月9日,'妙宝·拾得——王天水墨精品展'在东岳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魏广君、泰安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王广尧等出席,表达了对王天绘画艺术的赞赏。 妙宝·..

明骥相关新闻

台湾新电影30年:运筹帷幄的幕后英雄 纪念明骥,运筹帷幄的幕后英雄 明骥 2012年6月15日晚,明骥先生在台北内湖辞世,享年89岁——这条简单的新闻,却因恰逢台湾新电影三十周年,而变得特别起来。用吴念真的话来说,'我不敢说明..

刘国松人物新闻

韩婷人物新闻

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22个中国品牌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2018年2月16日不仅是全球华人庆祝2018新春佳节,更是22个中国品牌在海外获得前所未有的曝光率和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日子。22个中国品牌在在世界上..

王威廉人物新闻

8王威廉《倒立生活》新书分享会 80后新锐作家王威廉《倒立生活》新书分享会 2017年12月17日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言几又书店联合主办的'80后新锐作家王威廉《倒立生活》新书分享会'于言几又书店举行。作家阿乙..

2017中华文化人物新闻发布会

据2017年12月29日【深圳商报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华侨城文化集团、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承办的'2017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近日在深圳举行。 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简要介绍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