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瑜出生于京剧世家,12岁就考入玉溪地区京剧团,在几年艰苦的训练后,甫一亮相,却赶上了京剧团的解散。人生进入第一个迷茫阶段,不过好在她有歌唱天赋,18岁时便在全省通俗歌曲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几场演出下来,居然小有名气,收入也不菲。正当她享受这种赚钱更迅捷的行当时,她听从了母亲的规劝'不要浪费这么多年练的功夫',进入了玉溪花灯剧团。之后,又在母亲的建议下去北京深造。
在去中戏之前,已经在云南工作了8年,期间唱过京剧、花灯戏和通俗歌曲,并积累了一定的个人名气。在进入中戏深造时,信心满满,然而在一个最基础的'发声'训练时却发现,自己连'发声'都不对。这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李丹瑜形容这种失落感为'一下被打回了原形'。
后来,她开始刻意忘记之前8年的积累,一点点地抠动作和发声。这对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而言,也许吸收起来要轻松点。但对一个已经习惯了另一套程式训练的人来说,每次纠正,脑子里都会有两个人在打架。
1997年回昆明后,她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剧团,也总能听到这样一些不规范的发声,便提意见。但当时她还只是一位普通演员,提的意见并不能达到公允。'难道真是我错了吗?'她疑惑。不停地给同学打电话交流,直到那边坚定地告诉她'你的训练方法是正确的'才安心。
之后,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练声方法训练。有次,一堆人在练声,旁边一人突然发出疑问'诶,怎么你跟我们的发声不一样?''不一样就对了!'李丹瑜笑道。
2002年12月27日,李丹瑜很清楚地记着这一天,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她在这里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当时她母亲刚去世2个月,她身体状况极差,排练时一直高烧咳嗽,奏乐的人说'这个选手肯定完了'。
但似乎母亲一直在保佑她,正式比赛时,她不知道哪里来的能量,行云流水地将曲子演绎得非常完美。当时知道她情况的同学,等到她最后一个尾音落下,便一起跑向舞台,将她抱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