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文艺术经历

张苍水故居里的小姑娘

1979年冬天,一张'甬剧艺训班招生简章'贴在宁波五中(现效实中学)门口。

正在读高一的王锦文,被同学拽着:'你陪我去考吧。'

那时的王锦文,刚从杭州转学过来,还不知道甬剧是什么,就跟着去了。

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在杭州地质队工作,常年在各地奔走。他们希望成绩优异的女儿,能考上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为了安心考学,她特意从杭州转学过来,寄住在位于张苍水故居内的外公家里。她的外公张惠敏,是张苍水的第18代孙。

当天,上千人报名,竞争18个名额。那场面,让她惊叹,她水灵灵的眼眸,骨碌碌地望着眼前一张张热切的脸。

那是文艺刚解禁的年代,艺训班的招考,让许多涌动着艺术梦的少男少女看到了希望。

忽然,一个主考官看了一眼正在出神的王锦文:'你怎么不报名?唱一首歌,给我听听。'

毫无准备的王锦文,唱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亚洲的健儿聚北京,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王锦文凭着这首信手拈来的歌,一直唱到了决赛。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傻了,不知道该怎样跟家人说。

她战战兢兢把消息告诉外公,外公沉默了一会儿:'这个事我们不能做主。'

父母闻讯赶来,开了一场家庭会。

最后,她对父母说:'给我一个星期试一下,不会影响功课的。'

我要站在舞台中间演主角

初到艺训班,她感觉新鲜好玩。年龄最大的她,被任命为班长。少女们咿咿呀呀,有说有笑。

渐渐地,她才感觉到学艺的苦楚。老师掰腿的时候,很多同学痛得哇哇叫。

她也痛得钻心,可是身为班长,她只能忍着,偷偷到角落,把眼泪擦干。

她明白自己年纪比同学大,压腿拉筋难度也更大,只能付出更多。每天6点半,她提前一个小时就到练功场,晚上也是最后一个走。

这个好强坚韧的小姑娘,很快在班上脱颖而出。

第一次登台亮相,出演折子戏《杨淑英告状》,参加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她就捧回了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奖:小百花奖。

那是1982年,她17岁。

当时的甬剧,风光无限。走在路上,穿着印有'甬剧艺训班'字样的练功服,总会引来路人的艳羡。

1984年,王锦文正式成为市甬剧团演员。进团的第一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我要站在舞台中间演主角。'

可是想当主角,谈何容易。当时,甬剧团有一批正值当红的名角:曹定英、石松雪、杨佳玲等,由他们主演的戏,频频获奖。

进剧团五年后,王锦文仍然只能演一些配角,或在幕后伴唱。

她想到了转行。跑去找团长,团长不同意:'你转行非常可惜。'她又去找文化局的领导,领导也没同意:'耐心等待机会,现在好好学习。'

一个里程碑式的机遇降临了

漫长的等待中,王锦文静下心来读书自学,反复揣摩每一个老师的戏。

1989年,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在杭州举行。王锦文在甬剧《爱情十字架》中担任幕后独唱。

她的独唱,泣声如咽,声情并茂,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评委。评委会专门为她设立了一个'幕后演唱奖',这是前所未有的。

有个评委还特意去幕后,想看看这个唱得如此动情的女孩究竟长什么样。

'不仅唱得好,形象也好,这么漂亮的小姑娘可以到前台演出啊。'

这件事引起了剧团老师的注意,他们发现,原来她就是那个话不多,每天安静坐在剧场里看戏的小姑娘。

1991年,王锦文终于盼来了演主角的那天。她在《阿寿哥》里扮演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女孩,与她演对手戏的是前辈卓胜祖。

她特别珍视这个机会,用心苦练。在当年的全省现代戏汇演中,获得了青年演员一等奖。

之后,她在《邻舍隔壁》里扮演盲女孩,摘得了上海第七届戏剧'白玉兰'配角奖。

焦灼与等待后,她终于迎来了演艺事业的春天。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甬剧的观众锐减。

舞台从城市大剧院,渐渐退守到乡下露天舞台。这让王锦文陷入痛苦。

有一年冬天,在一个露天广场演出。空旷的郊野,狂风吹过,临时搭建的舞台摇摇晃晃。

王锦文的手冻僵了,身子止不住发抖。她第一次感到甬剧像寒风一样冷落萧条。

当年走进艺训班的18位学员,大都选择了转行。

那时候,走在路上,大家都不敢说自己是甬剧团的,怕人家笑话:'咦,甬剧还在演吗?'

既然已经扎根,就只想汲取更多的养分。她抱着对艺术的重新定位,1996年自费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

那两年,是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她在上海看各种戏,系统地学习了戏剧理论,这影响了她的观念,拓展了视野,也让她对戏剧创作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1998年,她回到甬剧团,满腔热血想要创新,留住老观众,发展新观众。

2000年,她担起宁波市甬剧团团长的重任。角色的转换,也把她推到了甬剧改造的最前沿。

最艰难的时候,发不出年终奖,她与剧团几个领导一起,自掏腰包,让演员们过个好年。

2001年,一个里程碑式的机遇悄悄降临了。她邀请着名剧作家罗怀臻改编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罗怀臻请来了国内戏剧界最顶尖的班子,创排了甬剧《典妻》。

在甬剧最低谷的时候,这部戏被赋予了拯救一个剧种的责任,这让每一个甬剧人都为之付出全部心血。

为了使这个角色能在舞台上立起来,她穿了很高的戏曲鞋,在倾斜的舞台上苦练。

那段日子,她的趾甲缝里都是淤血。演出那天,她的大脚趾盖脱落下来,鲜血直流。可是在舞台上,她忘掉了一切伤痛,细腻真挚地演绎了'妻'。

这部戏,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戏剧大奖,王锦文也因此获得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走上了事业巅峰。

在她的带领下,《典妻》走出国门,出访了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

在这之后,她又策划创作了《风雨祠堂》《美丽老师》《安娣》《宁波大哥》等一系列新编甬剧。

为您推荐

李经文艺术经历

从'谅剧演员'开始 李经文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父亲是一名会计师。'我家人都跟文艺不沾边,我小时候从来没听过戏,对京剧更是一无所知。'李经文说,'要说有什么文艺特长,顶多是因为我爱唱歌,被老师选为了校合唱队的指挥..

梵高奶奶主要经历

在离开农村前,她不会写字,不会画画。蜡笔,自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她不知道这个社会里,许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小路..

王锦文艺术经历

张苍水故居里的小姑娘 1979年冬天,一张'甬剧艺训班招生简章'贴在宁波五中(现效实中学)门口。 正在读高一的王锦文,被同学拽着:'你陪我去考吧。' 那时的王锦文,刚从杭州转学过来,还不知道甬剧是什么,就跟着去了。 她的父母..

吉有芳艺术经历

李政成艺术经历

李政成出身于'艺术世家',他的母亲,就是扬剧界赫赫有名的李开敏。童年时的李政成,就经常被父母带到剧团里。每当武行的演员在台上翻腾跳跃时,小政成就按捺不住,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蹿高跳低。或许是秉承了父母的遗传,他的模仿..

魏春荣影视经历

在魏春荣十二三岁的时候,她曾有过'触电'的经历,参加了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扮演了原着中短暂亮相的'红衣女孩'--袭人的妹妹。这段让人羡慕的经历,反而让年少的魏春荣坚定了自己的昆曲梦想。魏春荣觉得拍戏是一个耗费生..

魏春荣艺术经历

在学习昆曲之前魏春荣学过花样旱冰,还打过乒乓球,但是都没有坚持下来。十岁时,魏春荣的父母去国外工作很长时间,照顾她和妹妹的任务就落在奶奶身上。姨妈看到北昆招学员班,还可以住宿,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就让嗓音条件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