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梅艺术传承

2000年,绵阳市举行了大规模的艺术体制改革,将绵阳市川剧团、绵阳市歌舞团以及红星影剧院三家单位合并,组建绵阳市艺术剧院,蒋淑梅被委以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当蒋淑梅坐在了副院长的办公室里,她突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相伴的舞台姐妹纷纷离开了自己,诺大的一个川剧团,只留下了十八个人。绵阳的川剧艺术难道就要枯萎了吗?自己的艺术道路今后该何去何从?蒋淑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抉择中。她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当好院长,又要做好演员。

为了扩大绵阳川剧的影响力,蒋淑梅想尽一切办法组织演出,并制定了'一年一出戏'的演出原则。2002年,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之际,剧院组织了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演出了《太君辞朝》、《渔家乐》、《黛玉焚稿》等一批传统和新编折子戏。2003年,由蒋淑梅担任总策划的一台川剧晚会《川音川韵颂盛世》在绵州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台晚会不仅推出了一批新创剧目和一批青春靓丽的演员,更重要的是在演出的整体策划、舞台包装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2006年和2007年,蒋淑梅又组织推出了两届川剧演出周活动,广场搭台唱戏的演出方式,使川剧的演出从剧院回归民间,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在2004年,蒋淑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大蓬车'的演出理念,以'一辆车、一台戏、一个村庄'的演出方式,把川剧的演出直接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从2004年至今,文艺大蓬车已经在全市巡回演出达200余场,观众超过了40万人次。2005年,中宣部授予绵阳市艺术剧院'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文艺大蓬车'的先进经验。作为剧院的领导,蒋淑梅只要能抽出时间,都会亲自带队深入平武、北川的青片、禹里、桂溪等偏远乡镇和各县市区社区、乡村参加演出。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她参加的下乡演出就达300多场次。

业务演员的培养,在剧团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她们才是绵阳川剧未来的希望。2006年,蒋淑梅多方奔走,在省文化厅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绵阳市艺术剧院开办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川剧小学员,蒋淑梅开始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培养年轻演员身上,亲自为她们制定了三年培训计划,并且坚持亲自授课,把自己的唱腔、身段等川剧绝活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2009年8月,在江苏盐城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小演员陈若梅、李玲琳、桂豪杰获得'小梅花奖'。

为您推荐

谢群英艺术之路

谢群英是中国剧协、浙江省剧协会员、杭州市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杭州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之一。1972年进浙江桐庐中学艺训班学艺(京剧),1976年进桐庐越剧团学花旦,1984年师从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1994年调入..

窦凤琴艺术经历

窦凤琴出身于陇东高原的秦剧之家,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至今还常常被陇东一些市县文艺团体邀请过去表演和指导年轻演员,母亲李毓秀也曾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

窦凤琴艺术特色

窦凤琴舞台上唱腔高亢嘹亮又不失委婉细腻、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一言一行不温不火,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着名表演艺术家的魅力,赏心悦目,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她的表演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眉目传情,神彩飞扬..

陈少云艺术创新

周桦艺术经历

周桦1958年出生于上海,1974年,正在兰州二中上高一的她不顾家人反对,进了兰州市豫剧团去学戏。这一年,周桦刚刚16岁,在这之前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豫剧。年龄偏大,加上一口吴侬软语,周桦倒也没什么野心:'只想跑跑龙套'。不过,周桦..

陈少云艺术经历

出生在梨园世家的陈少云9岁学艺,10岁登台,得到过很多名家的指点和师承,后拜师于麒派创始人周信芳之子周少麒,成为麒派正室弟子。 12岁登台主演《徐策跑城》获怀化地区青少年汇演一等奖。 1964年毕业于湖南省怀化地区戏..

章兰艺术地位

把章兰放在当今豫剧同龄人旦角名家中,更显出她的特色与位置。 1993年,豫剧界选出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这一批旦角名家,是继豫剧'六大名旦'之后的又一批旦角精粹,代表了当今豫剧旦角的最高水平。这一批旦角演员,在情志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