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绵阳市举行了大规模的艺术体制改革,将绵阳市川剧团、绵阳市歌舞团以及红星影剧院三家单位合并,组建绵阳市艺术剧院,蒋淑梅被委以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当蒋淑梅坐在了副院长的办公室里,她突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相伴的舞台姐妹纷纷离开了自己,诺大的一个川剧团,只留下了十八个人。绵阳的川剧艺术难道就要枯萎了吗?自己的艺术道路今后该何去何从?蒋淑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抉择中。她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当好院长,又要做好演员。
为了扩大绵阳川剧的影响力,蒋淑梅想尽一切办法组织演出,并制定了'一年一出戏'的演出原则。2002年,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之际,剧院组织了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演出了《太君辞朝》、《渔家乐》、《黛玉焚稿》等一批传统和新编折子戏。2003年,由蒋淑梅担任总策划的一台川剧晚会《川音川韵颂盛世》在绵州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台晚会不仅推出了一批新创剧目和一批青春靓丽的演员,更重要的是在演出的整体策划、舞台包装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2006年和2007年,蒋淑梅又组织推出了两届川剧演出周活动,广场搭台唱戏的演出方式,使川剧的演出从剧院回归民间,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在2004年,蒋淑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大蓬车'的演出理念,以'一辆车、一台戏、一个村庄'的演出方式,把川剧的演出直接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从2004年至今,文艺大蓬车已经在全市巡回演出达200余场,观众超过了40万人次。2005年,中宣部授予绵阳市艺术剧院'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文艺大蓬车'的先进经验。作为剧院的领导,蒋淑梅只要能抽出时间,都会亲自带队深入平武、北川的青片、禹里、桂溪等偏远乡镇和各县市区社区、乡村参加演出。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她参加的下乡演出就达300多场次。
业务演员的培养,在剧团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她们才是绵阳川剧未来的希望。2006年,蒋淑梅多方奔走,在省文化厅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绵阳市艺术剧院开办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川剧小学员,蒋淑梅开始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培养年轻演员身上,亲自为她们制定了三年培训计划,并且坚持亲自授课,把自己的唱腔、身段等川剧绝活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2009年8月,在江苏盐城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小演员陈若梅、李玲琳、桂豪杰获得'小梅花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