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是我国灌制唱片,录制音带最多的笛子演奏家。
陆春龄
各个时期,他对乐曲的处理都有明显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质朴,但已充分显示出擅长以生动的音符塑造音乐形象、刻划意境和渲染气氛的功力。这从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欢乐歌》和《鹧鸪飞》中就能领会到。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小放牛》
原是戏曲中的'吹腔'。乐曲可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引子,紧接着的旋律舒缓而稍自由。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人们不难想象出牧童横骑牛背,迎着阳春三月扑面而来的熏风,手执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乐曲前—部分为羽调式,乐句多用重复。重复的乐句通过力度对比,描绘了牧童和村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欢愉场面。乐曲的后一部分转入徵调式,同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调性对比。这一部分,由于音调移高了四度,音色更加明亮,再辅之以连音和顿音的相互交织、映衬,场面也就显得更为炽烈,充满活力。《小放牛》被陆春龄用笛声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图,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
《欢乐歌》
原是江南丝竹乐曲。江南丝竹乐曲大都有它一定的演奏程式:慢板,中板和快板。快板是乐曲的原型,中板和慢板则是乐曲原型的放慢、加花。改编成独奏曲的《欢乐歌》,删去了中板,仅留华丽流畅的慢板和活跃欢乐的快板,显得更为紧凑。
《鹧鸪飞》
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传入上海以后,于本世纪初即衍变为江南丝竹乐曲,并成了当时上海丝竹团体国乐研究社的保留节目。
1924年6月14日晚的广播音乐会上,国乐研究社就以13人的阵容合奏此曲。
1926年严筒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亦收有此曲。《鹧鸪飞》衍化成江南丝竹乐曲以后,也就同别的丝竹曲一样,有了慢、中、快三种板式。不过,合奏时为了避免冗长,常常删去中板。
是陆春龄录制音带和灌制唱片次数最多的一旨乐曲。每一版本的演奏尽管都不完全一样,但都同样保存着江南丝竹的基本风格:旋律华丽而流畅,多用赠音,注重南方曲笛的韵味,就连慢板同快板衔接处的节拍由慢而快的过渡,也是江南丝竹的转板形式。尽管如此,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同丝竹曲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着意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的创造,从而使每个版本都有新的发展。从《鹧鸪飞》每个版本的变化中,不难看出他对竹笛演奏艺术的探求。
陆春龄演奏《鹧鸪飞》,刻意在'飞'上下功夫。因此,乐曲起始5小节4个长音的引子,全用颤音演奏。把实指颤音同虚指颤音(即手指在音孔上方快速扇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再配合娴熟的口风所奏出的旋律,使人产生鹧鸪奋翮高飞的联想。慢板部分节奏平稳,曲调悠扬,音色浑厚、圆润,时有直接表现鹧鸪振羽的穿插。最引人注意的是,慢板中段第二泛音'7'和'6'的运用,更是渲染了鹧鸪展翅飞舞时静谧空明的环境。快板部分的旋律委婉酣畅,亦是鹧鸪翱翔神态的生动描绘。末尾两小节的颤音,不仅同引子的颤音遥相呼应,人们也仿佛望见那鹧鸪远逝天际的景象。
《鹧鸪飞》是陆春龄所改编的传统乐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聆听此曲,可以领会到他的吹笛风格和高超技巧:气口精妙,音色纯净,指法奥妙,风格浓郁。此曲不仅闻名于世,而由他灌制的唱片也荣获了中国首届(1949—1989)金唱片奖。
陆春龄创作的笛曲,以《今昔》、《喜报》和《江南春》更为脍炙人口。
《今昔》
作于1957年。乐曲分三段。
首段以优美的山歌般的乐句为引子,以抒发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情绪欢欣、酣畅。
中段乃是对痛苦往事的回忆,同首段形成强烈对比。前四个乐句的旋律为音色比较含蓄,暗淡的中低音区,加上滑奏技巧的运用,音调更显得深沉、凄婉。旋律的上行,速度的逐渐加快和力度的逐渐加强,表现了情绪的激奋和反抗的决心。陆春龄这一段奏得含蓄、厚实,充分显示了他吹奏南方曲笛的坚实功力。
末段是首段的反复,由于音调提高了四度,因加花而使音符变得密集,气氛也显得更为热烈。
《喜报》
作于1959年。当时陆春龄到山东、安徽深入生活,全国人民为建设祖国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神,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便创作了这首歌颂人们建设祖国的赞歌。乐曲受北方风格影响,技巧上较多地运用了历音、吐音和滑音,再辅之以充沛的力度,乐曲显得激越高亢、热情奔放。
《江南春》
1962年,陆春龄到上海郊区金山卫体验生活,与曾加庆合作创作了《江南春》。这是陆春龄演奏曲目中篇幅最大的一首乐曲。乐曲的基本素材为《四大景》。前奏中两声杜鹃啼叫,加上笛子奏出的江南农村田歌音调的引子,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即已呈现眼前。乐曲中八度的跳奏,顿音的运用,充分呈现了水乡春耕繁忙的喜人景象。上面的几首乐曲虽不足以囊括陆春龄笛子艺术的全貌,但也足可窥见他演奏风格的精髓。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