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煌友人生之最

蚝田

最用心的作品:《春雷》拍了几十年照片,何老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用心'二字。1982年前后,他拍摄的重心是'国贸',怎样通过镜头中的'国贸'来反映深圳速度,成为他每天苦思冥想的核心。这时,刚好赶上单位分房,按照他的资历,他可以随意在桂园路挑选楼层,但他主动选择了最高的6楼。因为在6楼拍摄国贸的角度最好,为此还和家人生了一场大气。这一拍就是几年,《春雷》就是这时的作品。

最感动的事情:采访翻身大队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是宣传重点,西乡公社翻身大队是广东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对翻身大队的拍摄,前后持续进行了几年,在拍摄的过程中,何煌友深切感受到当时农民的艰难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在围海造田时,刚刚搞好一点,洪水又来了,一切又得从头来,而且当时又没有机械化,但当地村民那种对党的感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说,自己曾多次一边拍照,一边抹眼泪。

最难忘的经历:为拍照学用泥板

大概是1972、1973年,要拍渔业题材,选定了拍海边的蚝田。但拍蚝田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的机器没有长焦,而蚝田又必须在落潮时拍摄,这样,如何近距离接近蚝,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他看到当地的蚝家在蚝田中行走全用泥板,有点类似今天的滑板车,用一块木板放在地上,上面有手扶的地方,然后一只脚站在木板上,另一只脚快速地蹬烂泥。为了学这样的技术,何煌友划破了自己的一双脚,三个月后,终于学会了用泥板,拍摄蚝田的任务才终于完成。最自豪的事情:用镜头记录深圳

深圳建特区25周年,何煌友担任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也刚好25年了。何煌友认为自己最自豪的事情,便是用镜头记录下了深圳原来的面貌。他举例说,深圳建特区20周年时,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鹏城叙旧》;建特区25周年,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老深圳》(上集),然后是《老深圳》(下集);他计划在建特区30周年时,推出自己的第四本摄影专集《特区建设》。

为您推荐

何煌友艺术历程

《春雷》 第1阶段:用镜头记录部队生活 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 在深圳河畔的一间办公室内,何煌友这位瘦弱的老人用客家味较浓的普通话深情地讲述着自己近半个世纪的镜头世界。 '我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相机是公家的,一..

何煌友风格特点

从50年代起他就用自己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下深圳地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沧桑巨变。他的艺术追求是平民的视角,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他的作品既是纪实的又是抒情的,质朴中包含了..

石少华人物年表

石少华作品 1918出生于香港。 1923随父母回广州定居。 1932在岭南大学西关分校附中和康乐岭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爱好摄影,从事业余摄影活动。 1938带着照相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38—1939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

石少华人物评价

黛安·阿勃斯人物生平

戴安·阿勃丝作品 1923年3月14日,她出生。 15岁,她遇见了阿伦.阿勃斯,并相爱。 18岁,她与阿伦结婚。 21岁,怀孕,并自拍了裸体怀孕照。 22岁,生第一个孩子,并与丈夫开始合作摄影,拍摄时装。 31岁,她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黛安·阿勃斯作品风格

戴安·阿勃丝作品 你无法脱出自己的皮肤,而进人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人生的迷语历史上,第一位被攻击为不道德的摄影家,大概就是黛安·阿勒丝只要瞥过她的照片一眼,就很难抹去心中一股难以言..

何煌友拍摄履历

《'老深圳'何煌友摄影展》 1955-1969当兵,放映摄影工作。1970-1980广东宝安县文化馆,专职摄影。 1981-2004深圳摄影学会会长,市文联副主席。 1983-1988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1985-1991第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