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
第1阶段:用镜头记录部队生活
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
在深圳河畔的一间办公室内,何煌友这位瘦弱的老人用客家味较浓的普通话深情地讲述着自己近半个世纪的镜头世界。
'我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相机是公家的,一款捷克产老式机。这得益于我的字写得好,画画得也不错,因此就成了专职照相的。除了照相,还放电影,这时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摄影,因为自己啥也不懂。真正算是摄影应该是从1963年开始,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才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些东西。这一时期,主要是拍部队生活,可惜的是,复员时作品全部留给了部队。'
第2阶段:记录老深圳模样
一本摄影图册拍了20年
'1970年,在宝安县文化馆工作时,我是惟一的摄影干部。摄影当时还不是艺术,只是我的工作。'当时县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电台,直观的图片宣传就靠何煌友和由他一人负责的新闻图片宣传橱窗。他那台海鸥相机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拍出作品放在宣传橱窗里就很有成就感了,但总觉得深圳的美景需要更多的镜头去捕捉。后来人们意识到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作品应该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那本持续拍摄了20年的摄影图册《鹏城叙旧》,不仅成为了记录深圳建设历史的图册,也是带给人们愉悦感受的艺术作品。'
这一阶段,也是何老认为自己摄影生涯最艰苦的阶段。深圳那么大,当时公交车又很少,好不容易等来一趟,到了采访地点,就要骑单车,而且当时橱窗一个月要换一次,需要几十张照片,而这些照片从拍照到后期制作,再到加文字说明,最后进入橱窗,全出自他一人之手,'好在那时自己还年轻',谈起当年的经历,何老不由得感慨良多。'深圳越来越漂亮了,我也越来越老了。'第3阶段:讴歌新深圳成就
组织'门外汉'记录特区巨变
'从1979年蛇口的炮声开始,我开始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特区建设。'1980年7月12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经市政府批准,何煌友发动组织,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好不容易才招来20多个当时在各镇搞宣传的文化干事做会员。第一批会员都是本地人,且大多数不会照相。于是,摄影学会不惜重金请来港澳地区的专业摄影家进行指导,开摄影展,还举办不间断的培训课程,带领会员'入门'。在这个基础上,原来还是摄影'门外汉'的会员在学习和交流中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不少人是享誉国内外的摄影家。如今的摄影学会会员已经达到近700人的规模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