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艺术学校培训戏剧人才成为一股新潮。1979年秋天,湖南省艺术学校在常德开设汉剧科,年仅11岁的彭玲得知这一消息后,哭闹着要报考艺校。她的父母深知戏剧的艰辛、苦累和清贫,不希望女儿再走这条路,坚决反对她学戏。
最终,彭玲还是如愿以偿地报名参加了艺校的考试,她以嗓音甜美、字正腔圆的一段《秦香莲》唱腔,征服了所有的考官并被顺利录取,彭玲成为常德汉剧科的第一批学员。1984年,彭玲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校常德戏剧分校(现已并入湖南文理学院),被分配到常德市汉剧团工作,这一年,她才16岁。
所有的名角、大腕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彭玲也不例外。十七八岁的年纪,俏丽的容貌、婀娜多姿的身段,也只能演一演丫鬟。对于那一段经历,彭玲无不感慨:'艺术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磨练的过程,我非常感谢曾经跑龙套的那段时光。'
《思凡》是常德汉剧高腔的一个传统折子戏,也是在全国戏剧竞技中常常夺魁的保留剧目之一,常德汉剧团几乎有个常规:旦角要出名,必演'小尼姑'。彭玲在饰演《思凡》中的小尼姑时,单是一个抛佛珠的动作,练习不下几百遍,刚开始时,她常常被佛珠打成'熊猫眼'。有一段时间,同辈的小伙子、大姑娘都管彭玲叫'熊猫'姐姐,戏谑亲昵的称呼,饱含了同事们的钦佩与关爱。
彭玲对戏剧的痴迷体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苦练中,有时为了一段唱腔的琢磨,吃饭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丈夫称她为'戏疯子',说她'可能是一个称职的演员,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在演出《断桥》《魂诉》折子戏时,她身怀有孕,大家劝她小心腹内胎儿,她笑着说:'剧中的白素贞这时也是怀了孕,我正好体验生活哩!'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彭玲几乎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这也是她常常感到愧疚家庭的地方。
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最高大奖,也是每个戏剧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但是,真正能够通过严格筛选程序、并经过众多专家评委认可,最终能够登上大奖宝座的,每届也就屈指可数几人。
2004年10月,彭玲精心打磨了已经在省内获得大奖的《紫苏传》,随团晋京,参与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角逐,她用精湛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紫苏(大戏)、赵艳蓉、刘玉莲(折子戏)三个身世不同、年龄悬殊、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赢得了戏剧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荣获中国戏剧第22届'梅花奖',成为常德汉剧获得此奖的第一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彭玲以20多年的勤学苦练、舞台打拼赢得了戏剧界的最高荣誉,但是,她并没有停止对艺术追求的脚步。她说,我不是奔着'梅花奖'来的,我是抱着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来的。2005年8月,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收彭玲为徒。
2012年5月,常德市汉剧院改名'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彭玲出任保护中心主任之职,成为常德汉剧的领军人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