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人物经历
1915年高尔基与他的会见,给他一定的影响。1916年,在长诗《战争与世界》里,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人的血浸透了整个的大地。'诗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但也有超阶级的和平幻想和悲观绝望情调。在1917年4月写的纪事诗《革命》里,对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同年8月写的短诗《给我们回答!》,则已认识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新阶段。他把十月革命叫做'我的革命'。1918年写了《向左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在同年写的《宗教滑稽剧》里,借助宗教神话来反映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描写上仍未摆脱当时文坛的通病:抽象化、公式化,缺乏富有个性的形象。由于他的短诗《高兴得过早》宣扬虚无主义,曾受到卢纳察尔斯基的批评。
1919年10月至1922年2月,参加'罗斯塔之窗'的工作,作了许多诗画,号召人民支援前线,打击白匪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这些宣传诗简明易懂,克服了早期作品过分雕饰和晦涩的缺点。1920年写了长诗《一亿五千万》,叙述俄罗斯人民的代表伊凡战胜美国总统威尔逊。诗人力图代表一亿五千万俄罗斯人发言,然而这种创作意图并未获得成功。长诗因有虚无主义、矫揉造作和自命不凡等缺点而受到列宁的批评。1922年3月5日,发表了讽刺官僚主义的短诗《开会迷》,列宁立即予以肯定,认为这首诗'在政治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列宁的批评与赞扬对他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1924年至1930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24年创作长诗《列宁》时,已经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笔下的列宁是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党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192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写了长诗《好!》。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他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长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而以抒情为主。《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联护照》等短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20年代下半期他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赫烈诺夫讲库兹涅茨克的建设、库兹涅茨克的人们的故事》(1929)歌颂了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马雅可夫斯基的着名剧本有讽刺小市民的《臭虫》(1928)和讽刺官僚主义的《澡堂》(1929)。两部剧本都采用了幻想、夸张和怪诞手法。他与梅耶霍尔德一起,对苏联戏剧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长诗序曲《放开喉咙歌唱》是他最后的作品,他在诗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同时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由于阶级敌人的攻击、文艺界的派别斗争和个人思想上的矛盾,于1930年4月14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