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人物故居

高尔基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门前钉着一块牌子:'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31年至1936年曾在这里住过。'这是一栋灰色的两层楼房,原来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宅。1931年5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其建筑外形及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一代文豪高尔基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由于健康原因,高尔基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都安排在一楼。工作室的一切都摆放得十分整齐。窗口旁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由于高尔基身材高大,又身患肺病,医生不允许他伏案工作,因此他的写字台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写字台没有抽屉,工作需要的东西全部放在桌子上。因为高尔基认为,纸张一放进抽屉,就会久久无人过问。高尔基不喜欢打字机,因为打字机的声音会影响句子的节律。他的手稿上清晰、工整的字迹反映了作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尔基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在工作室从事创作。工作时,他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他。他在这间工作室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午饭后,高尔基稍事休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下午5点他再次进入工作室,编辑稿件、写回信。他同时担任13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么他一定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高尔基每天收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人士的来信。他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万封信,其中8500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给青年作者退稿或寄书时,往往也亲自动手包扎好,写好地址,再请别人送到邮局去。在工作室的橱柜里,陈列着高尔基当年用过的剪刀、绳子、胶水等。

高尔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曾多次声援过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工作室右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高尔基搜集的部分东方艺术品,其中有许多中国牙雕和其他工艺品。

高尔基的卧室不大,墙上挂着一幅风景画,中间摆放着单人床,床头上系着一个用来吊挂电灯的挂钩。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他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着的《拿破仑传》,书只看了一半。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克村逝世。

高尔基的书房里保存着1.2万册书,大约在3000本书上留有高尔基所做的记号和眉批。1965年5月28日,高尔基故居被定为纪念馆正式接待参观者。

为您推荐

霍松林人物故事

在学界,霍松林是泰山北斗;在教育界,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弟子眼里,他是严师,却宽以待人。那么在儿女眼里,他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呢?在霍松林先生的灵前,记者小心翼翼提及,霍先生的儿子霍有光讲述了他们的家族故事。 霍老晚年坚..

吴钊人物故事

对于吴钊来说,在他将近七十年的弹琴生涯中,有几件事让他终身难忘。 1954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奏《和平颂》(普庵咒)左起吴钊(琴),吴干彬(二胡),王震声(埙),查阜西(箫),周希文(筝),溥雪斋(琴) 一是早在1954年8月18日..

李劼人人物故居

李劼人故居 在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四川师范大学北大门附近。为邮局投递方便,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李劼人题名为'菱窠'。 故居始建于1939年,为躲日本飞机空袭而修建的疏散房子,目前是成都市唯一的一处保存完好,原汁原味..

齐白石人物故事

艾玛·雷耶斯人物故事

她是画家、作家、知识分子,有两个最有名的读者。 作为画家,她充满想象力与生命力的画,让毕加索欣赏有加,他曾经悄悄去看她的画展,偷偷留下自己的签名。 诡谲而充满力量的画作,让毕加索叹为观止 作为作家,她浑然天成的写..

钟开莱人物故事

1945年,钟开莱获庚子赔款公费留美奖学金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普林斯顿第一天,他说,'我一定要到镇上最好的餐馆吃一顿!'他从火车站拖着行李一路走到普林斯顿最好的法式餐馆,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好说歹说,门童才放他进..

唐正益人物故事

两次跟拍邓小平,曾被点名合影 邓小平和女儿唐正益摄 邓小平在四川,留下了不少经典瞬间,而这些瞬间的记录者,就是唐正益。作为四川日报摄影记者,唐正益曾两次跟拍邓小平。一次是1982年邓小平陪金日成到访成都,一次是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