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安泰,自幼酷爱古典诗词。10岁学写诗,13岁学填词。中学毕业后,于1921年至1926年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和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在潮州任教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专的前身),并兼任金山中学教师。在师范学校任教的12年间,着力研究古典诗词,创作了大量作品。还经常和夏承焘、陈蒙庵等国内名家酬唱论词,并在《词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民国25年(1936)9月发表在《词学季刊》三卷三号上的《论寄托》一文,以充分的论据,阐明我国词坛向来重视'寄托'艺术手法,为当年词学界所瞩目。1937了第一本词集《无庵词》。1938钟凡推荐,被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此后,又历任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等。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30年。
詹安泰作品《屈原》
詹安泰到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日军侵占广州,中山大学几迁校址。在硝烟弥漫、兵荒马乱的环境中,他除了悉心教学外,还陆续撰写《花外集笺释》、《碧山词笺释》、《姜词笺释》、《宋人词题选录》等专稿。并在1939诗作《滇南桂瓢集》,传诵一时,成为士林争读的佳作。40初,他给研究生讲授词学,同时着手整理多年研究词学的成果,撰写了《词学研究》。内容包括:论声韵、论音律、论调谱、论音句、论意格、论修辞、论境界、论寄托、论起源、论派别、论批评、论编纂等12全面阐述词学问题。1945年《文史杂志》五卷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词学研究论文《论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至今仍有影响。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在中山大学逮捕了一批进步教授和学生,对此他极为气愤,朝夕奔走,营救被捕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詹安泰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努力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着作和新文艺理论。
1953《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一文,这是一篇试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方法研究《诗经》,并取得可喜成绩的学术论文,也是詹安泰学术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的探讨中,詹安泰用充分的材料,说明词属人民首创,它在民间流行后才逐渐转到文人之手,从而纠正了封建传统的看法。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古典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写出了可据以研究其他古典作家作品的着作《屈原》。
1955泰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他关心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不少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957为'右派',他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委屈,但不随俗俯仰,更不消沉气馁。继续勤勤恳恳治学着述,孜孜以求,从不懈怠。
1967年4月在广州病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