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2岁的景雪变受命从运城市蒲剧团调到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同年10月,又受命组建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并兼任团长。彼时,传统戏曲市场极其萧条,作为地方戏曲的蒲剧处境更为艰难。刚成立的蒲剧青年实验团连戏服和道具都置办不起,更别说其他的了。景雪变带着一群年轻的孩子,在城乡接合部租了一个农家小院作团址,拿小院、田间地头当练功场、排练场。按村里人的话说,就是'满山放的都是青年团的羊'。
那时候,景雪变每天一睁眼,全团四五十口人要吃要喝,一穷二白的家底逼得她不得不'家有三件事,先紧急的来'——当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排戏、演戏、找台口。为了生存,再远的地方他们也去演,再紧的场次他们也去赶,舍不得丢掉任何一场演出。有时候,场次实在紧急,景雪变就把全团人兵分三路,自己一路接着一路赶茬演。全体演员常常不卸妆赶'台口',大师傅就把饭送到车上、送到台上。最紧急的时候,一人就是一个馍夹菜,在赶路的车上吃。过年了,别的单位都发福利,又是米,又是油。而景雪变却在那个农家小院里支起了锅,用自己买的面给演员们炸了些麻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只要坚持下来,咱们的日子会好的。'景雪变想尽一切办法给大伙加油打气拢住大伙的心。终于,在漂泊七年后,景雪变和她的青年实验团筹资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结束了多年辗转漂泊的生活。
景雪变清楚,蒲剧要振兴,关键靠人才。从担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的那天起,景雪变就创办了'小梅花定向班',以解决蒲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2004年,第一批原计划招收25~30名学员,结果一下子招进90名,年龄最小的孩子只有9岁。在培养这些艺术新苗时,景雪变把学生当做自家孩子。慢慢地,车上、饭桌上、病床上、被窝里……随处都成了她给孩子们传艺的课堂,孩子们则高兴地叫她'校长妈妈'。十多年来,景雪变的'小梅花班'已陆续培养出38朵'小梅花'。他们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演出20多出折子戏和多部全本戏,蒲剧新生代力量正在崛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