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中国拜伦

梁宗岱作品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他祖籍广东新会,1917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少年得志,16岁时就获得'南国诗人'之美誉。1923年他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踏上赴法留学征程。

留法期间,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梁宗岱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28岁。1941年~1944年受聘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已经跻身于着名教授、学者行列。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誉为'最佳翻译'如今对梁宗岱的学术评价,主要肯定其在诗歌创作、翻译、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徐真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梁宗岱先生近乎完美的西诗中译和精当独到的西方现代诗歌理论评介,标明他对异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他又是中国文化的出色的传播者,他因《陶潜诗选》法译本与保尔·瓦雷里和罗曼·罗兰结下的深厚友谊,成为跨文化交流史上广为传诵的佳话。更为重要的是,梁宗岱先生通过中西诗学与文化的汇通,建立起自己极具现代性与本土性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直到今天,他的这一诗学大厦,仍是探讨中国新诗出路的人无法绕开或回避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委员柳鸣九称'梁宗岱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丰碑';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悉数收入由众多译家注入心血的《莎士比亚全集》,被余光中誉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最佳翻译';他翻译的歌德《浮士德》,虽然只有半部面世,却被海外学者认为是目前《浮士德》译本中最优秀的……

'他对这个色、声、香、味、触的荣华世界充满了激情'

古来书生多文弱,但在梁宗岱这里却是例外。他平生追求欧洲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一种美好理想,即人的全面发展,健全的智力寓于健全的体格。

有关于梁宗岱体格之强壮、体力之过人的故事很多。在复旦大学时,他应邀参加重要校务会议,却于会议前临时到几十里外的村子去了。人家以为他无论如何赶不上开会,结果他不但在会议开始前回到学校,并且背着一头奶羊,说是村上农民卖给他的。梁宗岱的神速和臂力立刻成了奇谈,而他则认为这太寻常了。

与体格相匹配的,是梁宗岱强烈而突出的个性,因此他的公众关注度一直很高。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在其上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知半解》一书中,有一段对宗岱的记述:'万一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科目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万一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来唤醒他‘五感’世界应有的兴趣;因为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对这个色、声、香、味、触的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

留学归来,进入中国文坛的梁宗岱,爱争辩的名声迅速传播。

他与美学家朱光潜'差不多没有一次见面不吵架';他毫不客气地指责他敬重的李健吾'滥用名词';他挖苦他的朋友梁实秋:'我不相信世界还有第二个国家——除了日本,或者还有美国——能够容忍一个最高学府外国文学系的主任这般厚颜无耻地高谈阔论他所不懂的东西。'由于他的尖刻犀利,作家沈从文把他的作风比作'江北娘姨街头相骂'。

于是有人说,求真善辩成为梁宗岱的生活方式,温源宁在英文写作的《不算知己》中,则留有梁宗岱与人争辩时的生动描述:

'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着: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而梁宗岱在复旦大学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他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学术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正当梁宗岱身负美名,决定在中国文坛施展更大抱负的时候,却身不由己地卷入国家民族命运动荡的惊涛骇浪中,中晚年经历坎坷多舛。

谢绝蒋介石盛邀,远离文学达十多年

1944年,梁谢绝蒋介石派人请他'参加国民党,当中央立法委员,享受中将级待遇,月薪500元大洋'的邀约,

辞去复旦大学的教职回广西百色定居,从此远离文学达十多年。

'文革'前夕,当他将完成的《浮士德》(上卷)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稿准备交付出版社,一场大劫难突如其来,全部译稿均毁之一炬。多年来在诗坛上的成就,与罗曼·罗兰等国外文学家的交往,这时候都成了被批斗的'罪名'。

'文革'开始后,梁宗岱被揪斗,挨打,文稿、相册、书信、名人字画被毁,被烧。1969年9月,中山大学西语系合并到广州外语学院,他随调到该院工作。当时,编写教材,编汇法汉辞典,都要迎合'形势',他不能接受,于是一直没有工作干。一个着名的诗人、教授,精通英、法、德、意四国文字的翻译家,被视为无用的'废物'!

'文革'中被视为'废物','转行'去搞中草药

晚年直至1983年去世,梁宗岱鲜少论着面世。而人们见到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采药制药——这个当年被法国大文豪赞誉不已的学者'转行'去搞中草药了。

现任(2007年)广外(广州外国语大学)校长的徐真华1972年入读广外法语专业,他记得梁宗岱还是广外法语系教授,但已经不教书不带学生了,反而很专注于中草药的研发。

'我记得梁先生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煮药熬药,免费派放给有需要的人。他派药也不分什么尊卑身份,有次我去他家里做客,他知道我有鼻炎,马上拿出一坛药酒,说可以治好我的鼻炎。在梁老家里,病人吃了他的草药治愈的感谢信很多。'

'要是落到鲁滨逊的境地,我也能活下成为鲁滨逊的。'

因为出身中草药世家,梁宗岱能辨识出中草药不同的特点和药性。他熟悉多种野果和树木,曾说:'要是落到鲁滨逊的境地,我也能活下成为鲁滨逊的。'

梁宗岱不但采药,还潜心钻研《病理学》、《医药学》,创办制药企业,亲手研磨配制出了两种确有奇效的中成药'草精油'和'绿素酊',治愈过不下五六百人的各种疑难杂症。

据他的夫人甘少苏介绍,梁宗岱不走中国传统医学'以毒攻毒'的老路,而取'祛邪扶正'之法。他发明的这两种药,尤其是'绿素酊',和抗生素一样,能消炎杀菌,应付许多突发症,但无副作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病榻之上,依旧念念不忘完成《浮士德》的翻译

然而,由煮字烹文而蹈入从医制药之路,梁宗岱晚年这个转行,不免带着深深的时代悲剧色彩。这个遗憾,其实一直烙印在梁宗岱心中,到他临离开人世的前两年,病榻之上,依旧念念不忘平生心愿——完成《浮士德》(下卷)的翻译,以纪念1982年的歌德一百五十周年忌辰。

他似乎还欠着自己,欠着许多记挂着他的老朋友一笔旧账,他要在有生之年偿还它。最后的心愿终究没有完成,1983年梁宗岱在病榻中辞世,有人说他临闭上眼睛之前,发出的是一声低吼。

为您推荐

曾繁兴为中国自豪

作为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曾繁兴常常引以为傲,他感慨地回忆说:'初入小学时,一些孩子指着我喊:'中国人!中国人!'。我向父亲诉说委屈,他用中国有数千年文明来慰藉我,这给了我力量。而今,中国近20年的迅速发展又给海外华人以自豪感..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泰戈尔与中国

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

约瑟夫·布罗茨基中国情结

翻译唐诗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

吴作栋评价中国

2017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名单

2017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 张一一 柯洁:等级分世界围棋第一人,与阿法狗的'人机大战'举世瞩目。 冯小刚:着名导演,2017年执导的《芳华》感动千万观众。 张一一:作家,百家姓歌曲创始人,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和农民文学奖发起人..

莱昂哈德·欧拉欧拉与中国

欧拉在数论中证明过一个定理,如今叫中国剩余定理,也叫孙子定理,在孙子算经中有一个简单的特例,后由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给出了一般形式。后来欧拉、高斯分别重新发现了这个定理,并给出了证明。 欧拉的着作最初传入中国,可追溯..

雅克·德里达中国之行

2001年,德里达依次访问北京、南京、上海、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分别在这次访问中授予雅克·德里达名誉教授荣誉,上海社会科学院授予他名誉研究员称号,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哲学系分别邀请他担任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