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多彩人生

《活在真实中》


谢有顺

  谢有顺告诉记者,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而真正有力量的语言,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到达心灵和事物的本身,而非远离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有顺的导师孙绍振说:'他以小小二十几的年纪,为什么就有了对中国当代文学条分缕析、挥斥方遒的气魄?只有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他的出发点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那个精神彼岸,是那样纯洁、崇高、风烟俱净。'

孙绍振指出:'正是因为这个精神向度的存在,谢有顺的文章中,才有我们所缺少的对于精神救赎的追求。他的诚惶诚恐、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正是他的信念的真诚而自然的流泻。也正是因为自然、真诚,他的文章中才有了理论文章难能可贵的激情,或者叫作情彩。他那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他纷纭的思绪,像不择而出的奔流,绝不随物赋形,而是充满浩然之气,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行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来不及作学院式的引经据典,好像他自己汹涌的思路已经流布了他整个篇幅,舍不得把有限的空间再让给那些死去了的权威哲人。'

一句话,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谢有顺'活在真实中'。

冯牧文学奖得主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得主中,29岁的谢有顺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和谢有顺共同获奖的有莫言、乔良等着名作家。

冯牧文学奖的授奖词是这样评价谢有顺的:'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介入纷繁的文学现状,表现了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勇气。他以犀利的思想评论见长,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以批判的立场探讨当下复杂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矛盾,使批评呈现为一种激越、敏捷、具有冲击力的思想交锋。但同时,他也相对忽视了深入、细致的文本感受和艺术分析。'

谢有顺获奖的感受是:'谈不上意外,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信心。此前有一两个理论杂志的主编对我说,由于你还太年轻,你得奖的时间有可能还会再往后推,我就反问他们:我年轻也成一种罪过了吗?他们就笑。你知道,中国的很多事情都与年龄有微妙的关系,评奖大概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很感激冯牧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我还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给了我如此重要的肯定。说出来也许你不会相信,我不认识评委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多是文学前辈,也从来没有见过我,却对我并不成熟的文字有罕见的宽容。我想,他们是一帮真心想把评奖做好的人。'

多次为老师'捉刀'

在《活在真实中》的序言里,文学评论家孙绍振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谢有顺多次为他'捉刀'。第一次是谢有顺完全'捉刀',署名为'孙绍振、谢有顺'。孙绍振说:'有一次,《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老师约我写一篇文章,写了亲笔信来。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一时有些生疏。不得以请他(谢有顺记者注)试试,用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合作一篇文章。他交来的稿子,不管我如何以挑剔的眼光去推敲,也只改动了两个字。稿子寄出的时候,本来是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的。但是编者张德林先生来信,出于某种不成文的规格,必须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很为难,他却爽快地同意了。'

第二次依然是谢有顺完全'捉刀',而且一写就是10多篇,署名是'孙绍振'。孙绍振透露说:'《小说评论》的王愚先生又约请我为他们写评论专栏。由于连续出访,我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熟悉程度已经远不如前了。我又一次请他代笔。这一次由于是连续性的专栏,而他当时大学本科还未毕业,用两个人合作的名义,怕在编辑部很难通过,暂时就用了我的名字。'在当代文坛的某些领域里,谢有顺的名气甚至比他的导师孙绍振还要大。

曾是失学儿童

一位经常称'我的朋友谢有顺'的朋友告诉记者,谢有顺有私人飞机,这私人飞机是他的妻子的,他的妻子非常漂亮,也很有钱,却爱上了家中贫困却才华横溢的谢有顺云云。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求证谢有顺时,谢有顺哈哈大笑:'根本没这么回事,我妻子是个普通职工。'但谢有顺家贫却是个事实,他还曾经是个失学儿童。谢有顺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因为祖母去世等家庭变故而辍学了近一年,跟随父母到了外地。

谢有顺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不可能再有读书的机会了,于是,小小年纪便开始自暴自弃。后来是我的语文老师和我的大伯坚持要我回去读书,我才回到老家,重新坐在教室里。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刚去世的祖母简陋的墓地就在我教室背后的山坡上,黄土是新的,很抢眼,连上课时我也忍不住往那里张望。每次目光与祖母的墓地相遇,我孤单的心便会被恐惧和悲伤深深地攫住。我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读完小学最后一年的,这样的记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谢有顺失学时年方11岁,他跟一个乡村老中医当学徒,背了一大堆的'汤头口诀'。谢有顺至今还问自己:'假如我成了一个乡村中医,又何尝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呢?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肉体,而写作更多的是面对人的精神,显然,后者要比前者艰险和痛苦得多。'

改变新生代批评家现状

在'文人相轻'的今天,年轻的谢有顺受到了当代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普遍好评。贾平凹认为:'北方的评论家如下象棋,南方的评论家如下围棋,谢有顺的文章似有综合的味道,真好!'

着名评论家、澳大利亚《澳华日报》总编朱大可认为,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文学批评,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他的努力改变了新生代批评家的现状。

着名作家、青岛市作协主席尤凤伟认为,谢有顺总能一针见血地道出一些真言。着名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在同时代的青年人中,谢有顺的智慧和学识几乎无人可攀。着名作家格非说,谢有顺为人的诚挚、文章的才华、道德上的勇气都令人钦佩。'能够成为他的朋友,我颇感到荣耀'。着名作家叶兆言认为,印象中,福建人天生适合批评。功成名就又身居要位的,大有人在。然而年轻人中,除了谢有顺,不知道还有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谢有顺与他的前辈们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大家要关注他的缘故。

为您推荐

谢有顺真实写作

谢有顺   谢有顺强调'写作的尊严'的同时也渴望'真实',他认为'真实在折磨着我们'他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发生在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革命事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等人的文本经..

谢有顺成就荣誉

谢有顺   •2010年,论文《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论着《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

谢有顺个人经历

谢有顺   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进修硕士生课程,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任《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

谢有顺主要论文

谢有顺学术成就

谢有顺   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和论文集十四部,文学对话录两部。主编丛书多套,四十余本。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约三百万字。三十九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七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谢有顺个人作品

谢有顺   •《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 •《身体修辞》(花城出版社,2003) •《贾平凹谢..

霍松林人物故事

在学界,霍松林是泰山北斗;在教育界,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弟子眼里,他是严师,却宽以待人。那么在儿女眼里,他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呢?在霍松林先生的灵前,记者小心翼翼提及,霍先生的儿子霍有光讲述了他们的家族故事。 霍老晚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