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布考斯基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查尔斯·布可夫斯基1920年出生于德国的安德纳赫(Andernach),出生时,取名为'海因里希·卡尔·布可夫斯基'。其母凯瑟琳娜·费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一战末期遇到了查尔斯的父亲,查尔斯的父亲当时是一名德裔美国军人。查尔斯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们在教堂里将查尔斯养大。查尔斯喜欢称自己为私生子,而安德纳赫的有关记录则显示,他的父母实际上已经在他出生的前一个月结了婚。


1929年,布考斯基和爸爸

布可夫斯基生前的好友,传记作家本·普莱森茨(BenPleasants)在其作品《查尔斯·布可夫斯基:洛杉矶作家中的狙击手》(CharlesBukowski:TheSniperLandscapeofL.A.Writers)中称,布可夫斯基的外祖母是犹太人。

一战后,德国经济崩溃,布可夫斯基一家于1923年移民美国,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定居下来。为了让布可夫斯基的名字听起来更像美国人,父母叫他'亨利'(Henry),并将家族姓的拼法从'Buk-ov-ski'改为'Buk-cow-ski'(这是波兰人、乌克兰人或者白俄罗斯人的姓)。在攒足钱之后,一家人于1926年搬往洛杉矶郊区,布可夫斯基父亲的家就在那里。布可夫斯基童年时,其父经常失业,经常辱骂他,对他拳脚相加——布可夫斯基曾在自传体小说《火腿黑面包》(HamonRye)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

布可夫斯基经常遭到邻居——一群英国孩子的歧视,他们嘲笑布可夫斯基浓重的德国口音,嘲笑他父母强迫他穿的'娘娘腔'的德式服装。布可夫斯基幼年时饱受羞辱和被人疏远的痛苦——后来,青春期时长出的粉刺,令这种痛苦无以复加。

从朋友秃子威廉(William'Baldy'Mullinax)那里接触到酒之后(威廉的父亲是一位酗酒的外科医生),十来岁的查尔斯·布可夫斯基便接受了一次洗礼。'它(酒精)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帮助我,'后来,他在描述自己为何终生爱酒时这样写道。

从洛杉矶高中毕业之后,布可夫斯基在洛杉矶城市学院(LosAngelesCityCollege)学了两年的艺术、新闻和文学。在这两年里,他曾与纳粹组织德美同盟(German-AmericanBund)有过短暂的联系,他曾在小说《火腿黑面包》(HamonRye)里恶搞过这个团体。他还在短篇小说《政治》(Politics)里大肆讽刺极右派,这篇小说被收录在文集《无北之南》(SouthofNoNorth)里:'二战前夕,我在洛杉矶城市学院里冒充纳粹。我甚至都不能将希特勒和赫拉克勒斯(Hercules,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区分开来,我也懒得去区分。那时我坐在教室里,听着所有的爱国者都在宣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应该杀死这个畜生——我厌倦极了。我决定跟人们对着干。我甚至都懒得去读希特勒的文章,我只是简单地喷射我认为十恶不赦的言辞。'

1944年7月22日,二战仍在猛烈进行中,布可夫斯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他在此地居住)以涉嫌逃避兵役的罪名被FBI特工抓捕,在费城的摩亚门森监狱(MoyamensingPrison)关押了17天。16天后,他没能通过身体和心理上的考核,被划到了义务兵役制中的4-F等级(不适宜从军)。

早期创作

24岁时,布可夫斯基的短篇小说《超长退稿信的余波》(AftermathofaLengthyRejectionSlip)在《故事》(Story)杂志发表。两年后,另一篇小说《来自凯赛尔顿的二十辆坦克》(20TanksFromKAsseldown),发表在单页文集《作家代表作·第三辑》(PortfolioIII'sbroadsidecollection)上。由于闯入文坛失败,布可夫斯基开始对出版心灰意懒,辍笔将近十年——这个时期被称为'烂醉的十年'。这些'迷失的年头',成了他后来创作自传的基础,尽管常有人质疑他的记录是否真实。在这期间,他继续住在洛杉矶,不过,他会时不时地在美国各地做一些散工,住在廉价租来的房子里。在20世纪50年代初,布可夫斯基在洛杉矶邮局找了一份送信的工作,但在干了快到三年的时候,他辞职了。

1955年,一场差点致命的呕血让他住进医院。出院后,他开始写诗。1957年,他同意与德州素未谋面的小镇诗人芭芭拉·弗莱伊(BarbaraFrye)结婚,不过,1959年他们便离婚了。弗莱伊强调,他们的分手与文学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她经常质疑他写诗的水平。据霍华德·桑纳斯(HowardSounes)《查尔斯·布可夫斯基:困于疯狂人生》(CharlesBukowski:LockedintheArmsofaCrazyLife)称,后来,她在印度神秘地死去(有人说,她被某个无名教派的狂热教徒斩首)。离婚之后,布可夫斯基继续酗酒写诗。


1970年,布考斯基在洛杉矶

20世纪60年代

1960年,他回到洛杉矶邮局,做信件管理员,这一干就是十余载。1962年,简·库尼·贝克(JaneCooneyBaker)之死给布可夫斯基带来重创。她是他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浪漫恋人。布可夫斯基将他的悲伤和毁灭感转化为一连串的诗歌和小说,以悼念死去的爱人。据传记作家乔里·谢尔曼(JorySherman)、桑纳斯(Souness)、布鲁尔(Brewer)和哈里森(Harrison)称,简是布可夫斯基一生中的最爱,也是他那一长串'缪斯女神'(是她们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名单中最重要的一位。1964年,玛丽娜·路易斯·布可夫斯基(MarinaLouiseBukowski)出生,这是他和弗朗西斯·史密斯所生的孩子。弗朗西斯与他未婚同居,被他蔑称为'白毛嬉皮'、'姘头'、'老帮子'。

被现在的人们称为战后'小型出版物运动'巨子的乔恩(Jon)和路易斯·韦伯(LouisWebb),发行了文学杂志《局外人》(TheOutsider),曾刊登过布可夫斯基的诗歌作品专题。他们以'路乔出版社'(LoujonPress)的名义,出版了布可夫斯基的《它攥住我的心》(ItCatchesMyHeartInItsHands,1963年),1965年,又出版了《死神手中的十字架》(CrucifixinaDeathhand)。

从1967年开始,布可夫斯基开始为洛杉矶的一家地下报纸《不设防之城》(OpenCity)写专栏——专栏名为'老淫棍手记'(NotesofADirtyOldMany)。1969年,《不设防之城》被关闭,专栏内容被洛杉矶自由出版社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诺拉快报》(NOLAExpress)编选出版。1969年,布可夫斯基和朋友尼利·切科夫斯基(NeeliCherkovski)创办了他们自己的油印版文学杂志《笑文学和男人隆起的枪》(LaughLiteraryandMantheHumpingGuns)。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共制作了三期。杂志对他们的职业和文学都没有带来什么影响,之所以被记住,只不过是因为它与布可夫斯基有关。

黑雀时代

1969年,他从黑雀出版社(BlackSparrowPress)出版人约翰·马丁(JohnMartin)那里谋得一份差使,辞去了邮局的工作,专心于全职写作。那是他49岁。在当时的一封信里,他这样解释道:'我有两个选择——待在邮局,直至发疯……或者是离开这里,当个挨饿的作家。我选择了挨饿。'离开邮局不到一个月,他完成了第一部小说《邮局》(PostOffice)。为了向马丁表示敬意——当时布可夫斯基还没什么名气,马丁却很信任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持——布可夫斯基之后的作品,几乎全部都在黑雀出版社出版。

人气日旺的布可夫斯基,名声也越来越差,他艳遇不断,常常搞一夜情。这些性伙伴中,最重要的几位是:诗人和雕塑家琳达·金(LindaKing)、唱片公司主管莉莎·威廉姆斯(LizaWilliams),还有一位红头发的单身妈妈'塔米'(Tammie)。所有这些关系,都为他的小说和诗歌提供了素材。此外,布可夫斯基还有一位重要的性伙伴'塔尼亚'(Tanya)——'安波儿·奥尼尔'(同样是假名)的假名——在《女人们》(Women)中,他把她描写成一位笔友,他们有过一次周末约会,地点是布可夫斯基20世纪70年代在洛杉矶德隆普雷(DeLongpre)简陋的家。


布考斯基墓志铭:Don'tTry

1976年,布可夫斯基邂逅了琳达·贝格(LindaBeighle)——这位保健餐厅老板、有抱负的演员、印度一个宗教社团领袖摩诃·巴巴(MeherBaba)的信徒。两年后,布可夫斯基搬离东好莱坞——他度过大半生的地方——来到了洛杉矶最南部,海滨社区圣佩德罗(SanPedro)。贝格间断地跟着他同居了两年,布可夫斯基有时候会厌倦他们的关系(他自己这么说)而把她打发走。

在贝格进行了多次'绝食抗议'和恳求之后,布可夫斯基心软了,他把贝格带回了家。1985年,他们终于结婚了,证婚人是曼利·帕尔默·豪尔(ManlyPalmerHall),一位生于加拿大的作家和神秘主义者。贝格就是布可夫斯基的小说《女人们》和《好莱坞》中萨拉(Sara)的原型。

1994年3月9日,布可夫斯基在加州的圣佩德罗死于白血病,享年73岁。死前不久,他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果肉》(Pulp)。未亡人贝格请来佛教僧人操持了葬礼。各种细节详见杰拉尔德·洛克林(GeraldLocklin)的着作《查尔斯·布可夫斯基:稳操胜券》(CharlesBukowski:ASureBet)。他的墓碑上刻着:'不要尝试。'这个墓志铭引发了各种与实际意义相背离的推测。

为您推荐

杨炼人物经历

1955年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6岁随家迁居北京。 杨炼 1974年高中毕业后去北京昌平县插队。 1978年参加'北京之春'民主运动,成为《今天》主要作者之一。 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引起诗坛关注,后在'清除精神污染'政..

方玮德人物经历

6岁入家塾,11岁丧母,祖父方守敦亲加垂教,为其打下坚实的古文根基。稍长,进入桐城中学,兼学英文。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专攻英国文学。受徐志摩诗歌理论的影响,开始用新格律写诗,并与陈梦家等诗坛新秀一道,在..

食指人物经历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93年的食指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64年,初中升高中失利未被录取。 1965年,开始创作《海洋三部曲》。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

周梦蝶生平经历

郑振铎人物经历

青年时期 郑振铎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京交大)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着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

杨牧人物经历

杨牧   58年前,少不更事的杨牧被打成了'右派'。 为'逃避'这种无端的打击,杨牧从此离开了生他养的渠县老家,径直向北,'逃'向了无人熟悉的地方——新疆。'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盲流’、流浪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牧笑..

杜甫人生经历

玄宗时期 (公元712——公元755年)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