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人物经历
58年前,少不更事的杨牧被打成了'右派'。
为'逃避'这种无端的打击,杨牧从此离开了生他养的渠县老家,径直向北,'逃'向了无人熟悉的地方——新疆。'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盲流’、流浪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牧笑颜,是自己开创了'中国人才开放的范本'。只是'幸运'的是,这种用'生命闯出来的'历史并非所有人都能占据历史辉煌的顶端。而杨牧,在抛弃了户籍之后,却用诗的形态为逃离的故乡注入了新的诗篇。
'人们还叫我青年……/哈……我是青年!'在经历了人生的无数次磨难之后,杨牧举起手中的笔毫,一气呵成写下了《我是青年》的绝章:
我年轻啊,我的上帝!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不出钢的熔炉,
把我的青春密封、冶炼;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冰箱,
把我的灵魂冷藏、保管;
感谢你给了我烧山的灰烬,
把我的胚芽埋在深涧;
感谢你给了我理不清的蚕丝,
让我在岁月的河边作茧。
……
彼时,刚从岁月的沉睡中'醒来'的杨牧,因讲堂上老师一句'你们好年轻'的'鼓励',思及过去10余载时光的荒废及眼前60后新生代,已经36岁'高龄'的杨牧'控诉'着自己内心的强烈不满。'我年轻吗?可我已经36岁了!'想想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以及极为宝贵的青春,杨牧反问'我的‘青年’哪儿去了?'
然而,生活的'戏剧'化却又总是给人以智慧,或财富、或积淀,或者凝练。从'盲流'到'闯入'80年代文学之诗歌殿堂,杨牧自己也未曾想到,在流浪到新疆的石河子市一下属农场后,却意外地与艾青同住一幢房子,并由此成为了邻居、朋友。而此后给予杨牧的体验、经历,更是为他的诗歌创作奠下了深厚的根基。
'人越近心越远,地越远心越近。'对于新疆的天广人稀,杨牧慨叹,'是新疆给了我创作的原色、原汁、原味。'内容上,杨牧更是将北方人的慷慨、仗义、粗犷、放达融入诗行之间,表达于言语之外,'20岁之前,一直视从未见面的梁上泉为精神导师,到了新疆后,觉得原来的旧体诗 民歌的风格将新疆装不下去了。'杨牧坦承,他的创作风格就是受到了新疆的辽阔、广大的影响,然后发生了变化。
正是这种积累、沉淀,使他自上世纪80-90年,创作进入了持续高产的最佳阶段。直到1991年,从新疆回到内地的杨牧担任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杨牧仍戏言自己是'业余书记,专业(《星星》诗刊)主编'。
不过,让杨牧庆幸的是,过去在新疆25年的人生历炼能有建树。'他无意间成了'所有打工者的先锋',并获得了终身'荣誉市民'称谓,得到新疆人的广泛认可。
'但我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土地。'杨牧说,'没有第一故乡的启蒙,文化的浸润,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前不久的达州市委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杨牧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达州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敢闯',也由此才出了谭力、周啸天这样的名人。而这主要是达州的根基雄厚、文化生态非常好。特别是就地市一级组织的文艺座谈会,杨牧更是赞不绝口,'非常务实的会,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会,是可‘落到地上’的会。'他认为这将对文艺的繁荣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