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鹰夫妇
王小鹰,一个把人带回上世纪80年代的名字,她的小说《你为谁辩护》风靡一时,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小鹰又是一个会把人带回古代的人,她喜穿中式服装,擅长弹古琴,唱昆曲、越剧,画中国画,中国古典文化的常年浸润,让原本就是江南美女的她又多出几分端庄风雅的气质。她的举止不属于当代,审美更倾向于古典。
今年6月的一天,与王小鹰约好在她家中见面采访。那是上海五原路上的一幢老式公寓楼,她说,她家原本住在淮海中路,因为近百岁高龄的公公身体不好,她和丈夫搬到老人身边已有一段时间。王小鹰的书房大约只有十平方米,南面和西面各有一扇窗子,她在朝南的窗子下写作,一张小书桌摆满书籍和纸笔,没有电脑;她在朝西的窗子下画画,同样大小的另一张书桌,堆满笔墨纸砚和王小鹰的画作。
她给我看她画的画,其中一张是一个读者在某次活动中见到她,给她一张卡片,请她画画,王小鹰没有拒绝,认真画完,但最后发现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那位读者。
当下古典文化悄然复兴,甚至成为时尚潮流,但王小鹰说自己一点也不赶时髦,而是因为凡是属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东西她一直都很喜欢。'你看我穿中式衣服,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穿,上山下乡时我们没什么衣服穿,冬天都是里面一件毛线衣外面一件棉袄,棉袄就是中式的,一直穿到大学里。不知道哪一年突然变成时尚了,我还成了上海一个旗袍研究会的旗袍大使。现在中式也不那么流行了,但我依然还是喜欢中式的衣服。'
不久前,王小鹰接受《收获》杂志社社长李小林约稿,为该杂志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说吧记忆'撰写游记《苏北行》。她花了半个月赶出这篇游记,让读者第一次了解到她在战地出生的艰难状况以及她的父母在战争岁月的顽强奋战。王小鹰的父母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新四军,父亲芦芒同时也是诗人和画家,其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就是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成长经历
很小的时候,王小鹰在父亲影响下开始画连环画中的古代人物,最爱画的是林黛玉。她还喜欢唱歌、跳舞,尤爱越剧,是个小戏迷。高中毕业后,她作为知青去安徽黄山茶林农场插队,出发前,她从爸爸那被贴上封条的书橱里偷着拉出一本很薄的书——《唐宋诗百首浅析》,爸爸又把从旧货摊淘来的一本清代画家画的《梅花册》撕开,自己留一半,给了她一半。在茶林农场的日子,这两本书成了王小鹰慰藉心灵、排解孤独的寄托。'人家可能觉得我娇生惯养,其实不是,我在农场也是最底层,一路走过来,生活中的坎坷造就了我的性格,让我成了一个内心比较坚强,而且我行我素的人。'
王小鹰写过很多上海故事。《你为谁辩护》以律师为主角,而如今再读也会发现,书中描摹出一幅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风情画。《长街行》写出了小弄堂里的大乾坤,她耗时五年,走访了很多老上海人,光素材就整理了三十多个笔记本。'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太多,上海女人的故事也太多,要写的必定是有特色和本帮韵味的故事。'在王小鹰的作品里,宽容与和解是最常见的主题,她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一种广泛的善意。
在一篇创作谈中王小鹰写道,自己'就是家庭妇女',她喜欢平民生活,做家务,跑菜市场,相夫教女,吟诗作画,日子过得从容不迫。'家庭妇女最适合写长篇小说。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用零零碎碎的时间写长篇小说,有两个小时的空闲就写两小时,有20分钟就写20分钟,哪怕写几句话,也很好啊。'她仍坚持用纸笔写作,她的手稿上标满各种修改标记。每天出门,随身的包里都会放着一个便笺本,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就随手记下。'我也喜欢写字,原先我用蘸水笔写,写出来的字很有感觉,现在蘸水笔的笔尖买不到了,我只好用钢笔写。我不用电脑,从来不碰电脑。这也不是学会学不会的问题,我60岁开始学古琴都会,学到10级的曲子,我只是不喜欢电脑。什么事不喜欢,我不会去做的。我好像老跨不进21世纪,我老是很留恋老早的事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