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昂松晚年

比昂松

比昂松晚年的戏剧作品只有两部需要提及。1904年写作的《达格兰内特》(Daglannet)又一次将注意力放在代沟问题上,但增加了和工业化有关的情节。1909年出版的《藤花盛开的时刻》(WhenthenewVinesblossom)是一部活泼欢快的喜剧,剧名与易卜生晚年的灰暗作品《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形成鲜明的对照。年近八旬的诗人内心的信仰始终不曾消退。他完成的最后一首长诗充满了信仰之情。这种情怀也可以从他打算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的标题《善行拯救世界》(Gooddeedssavetheworld)上略见一斑。比昂松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逝世。

比昂松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他作品的内在价值上,也体现在他在抒情诗歌、叙事艺术和戏剧创作领域的先锋作用。许多挪威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作家承认曾经受惠于比昂松,包括国际知名的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KnutHamsun)、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Lagerlöf)和丹麦作家约翰内斯·V·詹森(JohannesV.Jensen)。比昂松的大量着作被翻译成为其他欧洲文字,对德国和几个斯拉夫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影响。比昂松的人生和着作也和他祖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他生活在一个动荡和革新的时代。挪威当时正迈着决定性的步伐,踏上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社会、从以政府官员为主走向以民为主、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从属地位走向平等地位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属于'1848年的一代'。他希望随着1848年革命失败而消亡的自由与平等的理想能够和平地在挪威开花结果。比昂松认为民族独立、社会文化解放和政治民主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他的着作与政治活动中,他不但代表了农村社区和市民反对派的利益,也是弱势群体和受压迫人民:妇女、佃农和工人的代言人。他要求给予所有这些群体以选举权。他为妇女呼吁全面平等和从事一切职业的机会以及更加方便的离婚权利。他要求土地归耕种的佃农所有、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并赋予他们管理工作场所的更多权力。他呼吁公开讨论过去禁忌的话题,如天主教会、君主制度和两性行为,并总是带头直抒己见。在挪威,没有人可以在拓宽自由讨论言路的方面与比昂松相比。在挪威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中,他支持小国争取本身的文化、政治权力,并进而支持国际仲裁、裁军与和平事业。

为您推荐

孔子晚年②

回 到鲁国之后,孔子曾经与鲁哀公谈论政事,季康子也曾经专门向他请教过,孔子对他们都是讲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没有在朝廷做官。倒是他的弟子冉 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辅佐朝政,不过,弟子的行为一直都是向孔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