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1872年以农民故事《新婚舞会》(TheBridalDance)和传奇戏剧《西古尔德·约萨尔法》(SigurdJorsalfar)——两者都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完成'轮作'之后,比昂松前往罗马并在1873至1875年居住在那里。他在罗马创作了《破产》(TheBankrupt)和《主编》(TheEditor)。这两部戏均在1875年首演于斯德哥尔摩,并于同年出版剧本。这两部戏在北欧国家开启了当代社会问题写实戏剧的先河。《破产》在国际上也获得成功。乔治·布兰德斯对此展开双臂表示欢迎并声称:'两种伟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与现实世界——终于获得了恰如其分的地位。'多年之后,奥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Strindberg)将这两部戏称为'信号弹'。
虽然法国戏剧(奥吉埃和萨尔都,AugierandSardou)的影响在这两部作品中显而易见,但是比昂松还是为作品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破产》将商业道德中的背信弃义置于戏剧冲突的核心。但是和比昂松大多数当代写实戏剧一样,这部作品也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人物鲜明、情节生动。
比昂松根据自己的政治活动经历,试图通过《主编》一剧提高'政治道德责任感'。这部戏比《破产》更有创意,但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刻画方面有些不够生动。
虽然《曼萨纳船长》('CaptainMansana',1875)的背景是意大利,但是作品的主题却使人想起农民的故事。致使曼萨纳船长去职的原因被归咎于'毒化社会和人们心灵的不健康和不自然的环境条件'。比昂松的下一部戏剧,半写实、半象征、有时有些模棱两可的《君王》(TheKing)充满政治与社会学的力度。这部作品主要通过心地善良和富有理想的国王向君主制度、国家教会、军事体制和金融势力发出挑战,而狂热的共和主义者却因为自己毫不妥协的态度遭到失败。
比昂松于同年(1877)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或许也是最优秀的,纪实小说《梅根茜尔德》(Magnhild)。在这部作品中,他将焦点放在了——比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早两年——婚姻问题上,为传统婚姻描绘出一幅黯然的画面,并指出离婚是唯一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他还摈弃了他过去信仰的宗教浪漫主义的'宿命'观念。按他的话说,人生际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在《梅根茜尔德》中,他比过去增加了对农民群体的批评态度。《君王》和《梅根茜尔德》这两部作品都说明比昂松在观点和态度方面的激进变化。比昂松像葛伦威主义者一样,认为基督教应该成为发展政治和思想自由的动力。然而,教会对民主和思想自由的反对态度令他感到失望,于是导致他对教会教义逐渐产生了怀疑。他早在1871年就拜读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着作,并在1877至79年之间再次重读。他还阅读了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StuartMill)、H·泰纳(HippolyteTaine)、与维克多·雷德伯格(ViktorRydberg)的着作,以及厄内斯特·雷南(ErnestRenan)批判圣经的作品。虽然他经过大量深入思考公开放弃了教会教义,但是他从天性上仍然是一个有所信仰的人。进化论成了他的新信仰,他因此在《圣歌》(Psalms)中赞美了对于'永恒生命之泉'的崇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