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昂松新的灵感

1864年丹麦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给易卜生和比昂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昂松在几

首诗歌中表达了他对丹麦孤立面对优势敌人的悲哀与愤怒。他强烈反对易卜生在《布郎德》中表现出的愤世嫉俗和宗教狂热态度。另一方面,比昂松接受了丹麦诗人、历史学家和神学家柯隆威(N.F.S.Grundtvig)的民主与民族主义的说教宣传。比昂松的戏剧《渔家女》('TheFisherMaiden',1868)体现了柯隆威宣扬的容忍和'乐观的基督精神'。这个清新活泼的故事讲述一位富有想象力的姑娘在经过一系列冲突后取得了艺术上的成熟。故事的风格和结构虽然类似于农民故事,但是社会背景的写实风格、对姑娘坦率、独立性格的描述和作品中的议论性段落,都初步显现了70、8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即将取得'现代突破'的端倪。

比昂松在早期小说戏剧作品和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诗歌,并终生写诗不辍。他于1870年发表了大型抒情历史组诗《阿恩廖特·格林纳》(ArnljotGelline)。组诗讲述斯努尔·斯图拉松(SnorreSturlason)关于挪威神圣国王乌拉夫·哈拉尔松(Olav

Haraldsson)传奇故事中的一位小人物。同年晚些时候,他还发表了《诗歌集》(PoemsandSongs)。《诗歌集》收录了他此前创作的所有抒情诗。诗集后经充实再次重新发表。抒情诗歌

比昂松的抒情诗具有多重性。其共同特征是原创性、简洁性、冲击力、感染力、脱俗的形象表达和丰富的节奏韵律。作品的主题和形式细腻精致,内容涵盖谈情说爱、描绘自然、历史民谣、爱国情怀,包括——挪威的国歌《挪威吾爱》——以及政治斗争、委托创作、纪念作品和对同时代伟大人物的崇敬之情。比昂松的早期诗歌,包括农民故事中的许多诗歌,常带有轻松和细致的风格。然而,60年代在罗马初次邂逅古典文化和歌德的抒情诗之后,他的作品则在节奏和视觉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了更强的力度。

他大部分抒情诗歌具有突出的歌唱性,许多作品成为挪威和丹麦,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他北欧国家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哪位挪威诗人如此众多的作品曾被如此众多的作曲家谱写成为歌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