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明作品
民盟盟员,出版有《走过青春》、《走进北大》、《走进清华》、《塬上情歌》、《古城平遥》、《古城丽江》、《看陕北》、《新窑子纪事》、《传说西藏》、《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等多部图文集。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会,并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现在
中国青年杂志社供职。
代表作品
《黑明:与1000人对话》主要内容:1995年,黑明改变了持续10年的摄影方式。又一个10年过去了,黑明已经拍摄了100个知青、100个右派、100个和尚、100个藏民、100个农民、100个边民、100个在天安门广场照过相的人、100个……
这些年黑明通过和1000多人的对话,以及对一件件个案的分析、研究、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黑明以最为平实的视觉影像和犀利的洞察目光,叙述时代变迁,记录大众生活,以特征鲜明的摄影语言和质朴无华的文字,完成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使命。
黑明已经不会再把摄影看成小圈子里的事,也不再把自己当成一名纯粹的摄影艺术家。黑明寻找的话题尽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摄影话题。
《与1000人对话》为我们讲述了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特定场景中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也许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编辑推荐
《黑明:与1000人对话》编辑推荐:中国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选取了当代中国十位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他们不仅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吴家林、朱宪民、胡武功、侯登科、贺延光、王文澜、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他们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国外摄影界同行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本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重要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书中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每个摄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经典作品以及几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摄影家的成长历程。《与1000人对话》试图通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摄影作品看中国摄影家的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与1000人对话》为该丛书之一,摄影作品出自黑明之手。
黑明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传奇,黑明对自己的追求充满热忱和探险般的兴趣,他牢牢抓住出现的每一个灵感,把它变成最终的记录,理想到行动的距离在黑明那里很近,想了就做,是黑明标志性的特征。
媒体推荐
黑明的摄影正是饱含着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无尽的感慨I和遐思的作品黑明一贯都是果敢地'超溢'摄影本身的限定性,不断用新的想象力突破摄影的边界,创造新的可能性对于黑明来说,摄影其实是一个自我和他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空间,是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对话的展开。
文化批评家张颐武
黑明是一个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存《走过青春》《西藏影像》《塬上情歌》等多部摄影集中,他为人们展示出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而在《100年的新窑子》中,他则将态度镜头长时间地对准陕西一个小山村那几百口人落后而又普通的生活。
社会学家孙立平
当我们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甚至几近苍老的面庞回忆我们的青春时,悔与无悔都近于多余,因为这些照片要我们记起和思想的,并不同定是谁的青春,而是青春,是所有的青春,是青春必然的身影、路途或消息。
作家史铁生
在《100年的新窑子》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村庄所有村民的面目,读到关于他们的命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群体的梦想,看到一个个梦想是如何实现或破灭的。以这些故事为基石,我们还能建立套坚同的中国观。
史学家关思
黑明的影像追踪就是他对知青的记忆在他的镜头前,知青们一个个老去,他们苦笑、成熟,或面无表情,岁月留驻并同时抹去了他们被污辱、被损害的印记,既不像当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农民——这是人的容颜,超越了意识形态、浪漫情怀与伤感主义,也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画家陈丹青
这些肖像拍得很精彩,把肖像置入情节场景中,使作品表情刻画与故事性并重,让人从一帧照片的有限瞬间中,能够感知人物在几十年时间跨度中的内涵有些照片拍得幽默有趣,唯幽默,更让人心酸。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
我不记得黑明来过新窑子多少次了,反正他每年郁来好几回,一住就是好多天、村里人的拖拉机、农用车,常去城里的火车站和飞机场接他送他夜里,他总是钻进一个红布袋子,睡在学校教室的桌子上,白天他要是不去庄户家吃饭,顿顿就吃方便面,十几年了,他来来******都这样。
目录
看与1000人对话
认识黑明,认识一种影像
命运观察家
田野研究和专题摄影——吉尔、维诺格兰德和黑明
黑明总是对自己充满自信
走向社会学的摄影
天马行空的黑明
黑明的作品总是在逼视你
对话之难
看100年的新窑子
100年的新窑子
让我们心里有谱
不仅仅是为了他们
我们早就不把黑明当坏人了
看知青
风雨历程40年
季节的律令
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
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看西藏
去西藏
看僧人
以摄影家的想象力赋予'中国'形象
我在少林寺的日子
重复天安门
重复天安门
自由地奔跑——黑明访谈
黑明年谱
编后记
黑明作品
序言
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急流涌来,急流涌过。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国犹然。谁还记得从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那条破路,偶或有辆机动车从浓密的树荫下开过,树荫下一个老太太坐在蝉声下面,坐在两个大保温瓶后卖三分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从苏州到杭州,客船转在连绵不断的芦苇荡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笔下的画卷,离开三十几年后的两岸楼房灯光却非常非常遥远了。现在的少年青年,听说'文革',听说1976……影影绰绰,像是听玄宗的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镜头抓住我们,仿佛我们要通过它们抓住生活。眼前的这套书借助比我们自己更广淘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这些镜头摆到我们眼前。
照相机镜头未必从不撒谎(想想'大跃进'时期那张新立村人民公社两个村姑坐在亩产可达12万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纪实方面确有优势。纪实,当然不是照抄现实——从来没有照抄现实那回事。纪实摄影师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展现他们自己的心灵;一如真正的艺术摄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世界和心灵的另面真实。眼前的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同时是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这十位摄影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生活历程,无不表明这一点。他们在借助相机进行研究,研究并不只是学院知识分子的专长。实际上,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尤其由于丧失真切的关怀,学院研究越来越接近于语词的癌变,只在叽叽喳喳的研讨会上才适合生存。而这十位研究者,无论风格和题材多么不同,各个都执着于真切的关怀,关注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们对某片断现实的关注引发我们的关注,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考。
一个山村是一个世界。世界之为世界,不在于涵盖的面积广大,你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从巴黎飞到圣保罗,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过是个会场,你听的说的,还是上次会议说过听过的那些话。这里也许有全球化,但没有世界。世界是我们取食于此、欢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丧葬于此的生活整体。这套摄影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绚烂,但由于紧接地气而实实在在。今天,满街广告上,满电视荧屏上,都是靓丽的罩乡像。它们都像从工艺品厂新出炉的工艺品,没有土地,没有历史;漂亮,然后空空如也。当年我们满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厌恶的欺骗;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青见丽,也早觉得厌倦甚至厌恶了吧。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影像却并不缺少美。我是个外行,无力从形象配置、采光滤光、抽象质感来谈论这些作品。但你翻开每一本书,你怎会不知道这是幅出色的艺术作品呢?我不懂怎样计照片产生质感,我猜想仅仅计照片产生质感是不够的,那背后更需要生活的质感。我,像很多日子过得不错的城里人一样,习惯了浮光掠影。在这些照片中,生活的质感存顽强呈现,它们在纪实的同时,似平也在召唤,把我们大家唤向较为质朴的生活。
陈嘉映:哲学家
2007年8月9日写于北京
后记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摄影家。他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用充满个性的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联名书写了一段独特篇章。
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而是希望更多地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层面,通过摄影来了解中国三四十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国家的变化。
如此大规模地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集中出版他们的作品,这是摄影界的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大盛事。我们尽可能地展现每个摄影家的思想和图像本身的魅力,我们对作品的选取、编排甚至印刷,无不体现着对摄影家本人和其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都很难分清:是这个时代给与了他们太多的光环,还是他们的镜头使这个时代更加丰富而色彩缤纷。但我们明确知道,经历了'艰巨历程'的摄影家们所留下的那些瞬间,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