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成人物生平
唐喜成童年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为了找一条出路,母亲才勉强同意他学戏。十岁到长葛县万乐社科班,拜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为师。入科不久就开始'穿把子'、'跑龙套'。因他心眼灵,肯钻研,又能充分利用上台的每一时机,认真学习不同角色的表演动作和唱腔台词,下台后,一边苦练,一边又主动求师指点,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仅学会了《困铜台》中八贤王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而且还毛遂自荐,大胆地扮演了国母。尽管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没想到唐喜成同志居然演成功了。
从此,他就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出'旦角',如《双官诰》中的三娘等。十五岁起,他正式演出了《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当地群众热情的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
但好景不长,十七岁的那一年,随着变声期的到来,他的嗓子哑了。这对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不幸。老师们同情地一边陪着他落泪,一边又鼓励他:不要灰心,没有大本腔,还有二本腔咧。从此,在老师们的指点下,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到晚从不间断地刻苦练习。真是,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二本腔'。同时,也从不放松对武功身段的训练,这样,就给唐喜成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复苏。接着,他演出了《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
十八岁出科正式到中牟县登台上演。四二年又到新乡、开封等地,与豫剧大师阎立品合作演出《义烈风》、《天仙配》等。一九五三年与豫剧大王陈素真先生合作演出《三拂袖》、《玉簪记》等。
唐喜成同志一九五一年到'中原豫剧团'工作。五二年到河南省人民剧团,五四年到河南省歌剧团,五六年又到河南豫剧二团,并于同年入党。五六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荣获演员一等奖。他音域宽广,声音洪亮,控制自如,高低音衔接自然。
自五八年以来,以演老生戏为主,如《洛阳令》中的董暄,《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