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谷好好走上管理岗位。她要担起昆曲传承的重任,管好队伍、管好上海的昆剧发展。原来的自己只会站在舞台上,简单地享受观众的掌声。今天,她学会了坐在舞台下,为自己的同事和同行献上掌声。
从一名演员到一团之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然而谷好好却来了个华丽转身。'带好一个团队不容易,那是一棵菜的精神,以前我可能是拿刀拿枪拿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拿,现在是拿纸拿笔拿话筒拿人心。'从昆大班到昆五班,要保持老艺术家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要吸纳一大批新学员进团,人才梯队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于是,谷好好不得不面临一大堆新的事务:学财务、学行政管理,甚至还要学心理学。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要求,而最重要的是得担起出人出戏出效益的院团发展的最根本的重任。'从《景阳钟》开始,从前期的题材策划,排什么戏要酝酿,找好题材后还得经过专家论证,再请创作团队,一位一位请到,一个一个合同签下来,一份一份责任书压在自己身上,到最后什么时候落地排练还得申请资金,资金到位了,所有外请团队在上海合作得愉快否,时间保证、艺术体现如何,到哪个剧场去演出合成,请哪些专家来开会后期怎么修改,一路两年下来没停过,这叫出人出戏。'谷好好一口气述说完了一出戏是被如何磨出来的。她认为,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这出戏的命运,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一种管理思路,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一个院团的品格,所以每处细节都需要细致地去筹划、分工和实现。谷好好的辛苦没有白费,最终上昆还是把黎安推向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舞台,让戏曲界知道,上海昆剧团不只有个谷好好,还有个小生叫黎安。
上海昆剧团曾经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段惨淡,唱戏的人站在台上,大幕拉开,下面的观众却寥寥无几,这样的场面,无论是小到对演员还是大到对一个剧种的传承发展都是一种伤害。因为演员离不开舞台,更离不开观众。'我们的演出不能幕一开,锣一敲就上演了,我们得卖,得吆喝,得策划,告诉观众我们的作品好在哪里。'谷好好说,让更多人了解昆曲、喜欢昆曲也是一个昆曲院团的责任。于是,推广普及策划营销昆曲,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昆曲'周周演',把舞台交给新人到每周末的'followme京昆跟我学'通过会员俱乐部培养固定的'昆虫'戏迷群;从昆曲进校园到情人节档主打才子佳人戏、六一儿童节推出亲子套票等打造节日品牌再到拓展销售渠道甚至在淘宝上售票……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今年已经40多岁的谷好好还没有自己的孩子,本应是圆梦、摘果子的时候,可谷好好却选择了甘做绿叶捧着别人。身边的人常常说谷好好当了团长以后,每天的三遍功没有变,只不过晚上的练功不是在练功房而是在办公室里。因为一到晚上,谷好好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从'戏痴'到'工作狂',谷好好又得一个雅号:'拼命三郎女团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