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露人物传记

诗才过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据说,他出世时有'甘露降于庭槐',故名瑞露。后改今名,字湛若。又因他读书所在为'海雪堂',故又称邝海雪。其父、祖均为功名中人,书香世代。邝露五岁时就显诗才不凡,据说可应声作诗。早年丧父,家境中落,他'以父、祖皆能诗而业未竟也,益力学苦吟',每当诗兴大发之际,'往往废寝食',行吟时甚至'抵触树木',或者'倾坠坑堑而未尝觉'。邝露十五岁时,在南海应试,督学以《恭宽信敏惠》为题,他以真、行、草、篆、隶五体字答卷,结果被认为'违制'而被黜,落为'五等',可是他若无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后来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放诞纵酒,或散发徜徉于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颇为礼法之士所仇'。

亡命天涯

崇祯七年(1634年),适逢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邝露与友人乘醉策马,纵游花灯夜市,刚好遇南海县令黄熙出巡仪仗,邝露酒醉不避,反而信口赋诗讥讽'骑驴误撞华阴令,失马还同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祸,被县令逼得远走他乡避难。此后,邝露度桂岭、泛洞庭、涉九江。东至会稽、金陵,北上京华、幽燕,历时五年之久。秀丽的名山大川,孕育了他的诗情豪兴,丰富的社会阅历,加深了他的生活感受。邝露沿途赋诗数百首,诗名远播吴、楚、燕、赵,在扬州,他写了十二首《赤鹦鹉》,为世人所传诵,因而有'邝鹦鹉'之誉。据说每到一地,都被当地人以嘉宾之礼相待。当他浪迹广西时,深入瑶民'岑、蓝、胡、侯、盘'五姓土司境,还蒙当地瑶民'女将'云亸娘的赏识,当上了记室(执掌文书之类)。其间,他着下《赤雅》一书,记录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山川地貌、古迹名胜、珍禽异兽、趣事轶闻,蔚为大观,影响深远。诸如'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萧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垌中之少好者,伴峒宫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记录的便是桂西壮族地区广泛流行的'欢浪花'(意为休闲寻情之歌),仍然被现代人作为研究古代壮族民俗的重要资料;《天龙八部》中丁春秋的化功大法(实际上就是瑶族地区蛊毒的制作过程),便来源于邝露的《赤雅》一书:'五月五日聚诸虫豸之毒者,并置器内,自相吞噬,最后独存者曰蛊。'而这期间,邝露与瑶族女土司云亸娘也产生了一段爱情。

抱琴殉国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南海县令黄熙受贿获罪,逃亡了五年之久的邝露方得以重返家园。返粤后,他仍过着闲散生活,靠典当古文物为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供职于史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明王朝覆亡。接着,清兵入主中原,南明政权相继更迭。邝露怀抱复国大计,只身远赴南京上书献策。谁知抵达九江时,闻南京失守,悲愤南归。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广州首次沦于清兵铁骑之下。邝露长子邝鸿(字钊孟,工诗,善击剑)亲领北山义军千余人,与清兵激战,壮烈战死于广州东郊。次年(永历元年,1647年),邝露应召入朝,被南明永历政权任为'中书舍人'。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邝露奉使还广州,遇清兵围城。他把妻儿送回家乡,只身还城,与守城将士死守达十个月之久。是年十一月,西门外城主将范承恩通敌,导致广州城陷。此时,邝露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恢复名士风度,身披幅巾,抱琴外出,适与敌骑相遇。敌军以刀刃相逼,他狂笑道:'此何物?可相戏耶?'敌军亦随之失笑。然后,他慢步折回住所海雪堂,端坐厅上,将自己生平收藏怀素真迹和宝剑等文物,尽数环列身边。抚摩着心爱的古琴,边奏边歌,将生死置之度外,绝食,最后抱琴而亡,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后人有《抱琴歌》挽之:'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

为您推荐

林徽因人物传记

关于林徽因的主要传记 费慰梅 《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时雨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陈学勇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寻真》 张清平 《林徽因传》 黄杨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