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人物生平

黄遵宪人物像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黄遵宪启程去北京,参加顺天(清朝沿用明朝旧制,以北京为顺天府)乡试。

1876年(光绪二年),他随父亲到山东烟台作了一次漫游,见到了洋务派官僚张荫桓、李鸿章等人。

1876年(光绪二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

1877年(光绪三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后邀请他一起去日本。

1877年(光绪三年)11月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1880年(光绪六年),黄遵宪通过赠与朝鲜信使金弘集的《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

1882年(光绪八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1882年(光绪八年)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

1884年(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又作长诗《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划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6年(光绪十二年),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

1889年(光绪十五年),驻法公使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薛福成乘船到达香港,黄遵宪自嘉应州前来与薛福成会合,登船。

1891年(光绪十七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任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维新变法1894年(光绪二十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未没有受到重视。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月,黄遵宪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

1899年-1905年之间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

为您推荐

沃尔特·司各特人物生平

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8月15日生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古老家族,父亲是律师。母亲安妮·拉瑟福德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给司各特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影响至深。司各特18个月时不幸患上..

亨利克·易卜生人物生平

易卜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他对写作主题的选择和创新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处理都使他成为了近代戏剧的先锋。易卜生为审视社会和心理问题方面提供了新的激发性方法,还摆脱了19世纪的写作传..

艾伦·金斯伯格人物生平

艾伦与伴侣彼得 艾伦·金斯伯格生于新泽西州的纽华克犹太家庭,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期间曾被一度开除,却于1955年在旧金山的一次朗诵会上,以其《嚎叫》获得轰动性成功。这首长诗抨击了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也描写了美国..

张裕钊人物生平

李元胜人物生平

1963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 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 从80年代开始,多次应邀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日本东京地球诗歌节活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四川省作协,云南省作协,《诗刊》社,《星星》诗刊社,《人民文学》首..

方冰人物生平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打游击,同时担任宣传工作并开始写作。曾与田间等人发起街头诗运动,负责编辑《诗建设》杂志。当时创作的诗歌..

张耒人物生平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