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人物像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黄遵宪启程去北京,参加顺天(清朝沿用明朝旧制,以北京为顺天府)乡试。
1876年(光绪二年),他随父亲到山东烟台作了一次漫游,见到了洋务派官僚张荫桓、李鸿章等人。
1876年(光绪二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
1877年(光绪三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后邀请他一起去日本。
1877年(光绪三年)11月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1880年(光绪六年),黄遵宪通过赠与朝鲜信使金弘集的《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
1882年(光绪八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1882年(光绪八年)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
1884年(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又作长诗《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划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6年(光绪十二年),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
1889年(光绪十五年),驻法公使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薛福成乘船到达香港,黄遵宪自嘉应州前来与薛福成会合,登船。
1891年(光绪十七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任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维新变法1894年(光绪二十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未没有受到重视。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月,黄遵宪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
1899年-1905年之间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