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司各特的诗充满浪漫的冒险故事,深受读者欢迎。然而,随着浪漫派诗歌巨匠拜伦的出现,其他诗人的地位变得
摇摇欲坠了,司各特深感自己在诗歌创作上无力超越拜伦,因而退而求其次,转向英国历史小说创作,为英国文学提供了30多部历史小说巨着。然而,当时人们对小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地位,认为小说是给低俗人群看的。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司各特从开始创作小说一直到1827年都没有用真名署名。司各特这么做,是担心从事小说创作会危及他作为诗人的名声。1814年,司各特匿名发表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描写1745年詹姆斯党人起义的历史事件。他赞扬热爱自由的苏格兰山地人民的斗争,同时也指明苏格兰落后的氏族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必然衰亡的命运。这部小说深受读者的欢迎,司各特便用'威弗利作者'的化名接连写了许多部历史小说,直到1827年才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些小说的作者。
司各特有不少历史小说取材于苏格兰的历史,其中最优秀的除《威弗利》外,还有《清教徒》(1816)、《罗布·罗伊》(1817)和《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等。《清教徒》描写1679年苏格兰清教徒反抗英国当局的迫害而爆发起义的事件,作者歌颂起义群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的镇压,但也说起义的领袖是失去理性的宗教狂热分子。马克思曾高度赞扬这部作品。《罗布·罗伊》描写1715年詹姆斯党人第一次起义前夕苏格兰山地人民反抗英国政权的斗争。罗布·罗伊是'苏格兰的罗宾汉',本是正直的山地氏族领袖,在封建压迫下铤而走险,成了反抗统治阶级、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米德洛西恩的监狱》以1736年爱丁堡市民反对英国的压迫的一次暴乱为背景,描写苏格兰农村姑娘珍妮·丁斯长途跋涉前往伦敦求见王后,使无辜被判死刑的妹妹获救。作者表达了他对苏格兰人民的同情和赞扬。
从1819年起,司各特创作了取材于英国和欧洲历史的小说,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艾凡赫》(1819)和《昆丁·达沃德》(1823)。《艾凡赫》生动地表现了12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在位时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诺曼贵族的骄横残暴和撒克逊劳动人民的苦难。作者把'狮心王'理查写成是缓和民族矛盾的英明的君主。《昆丁·达沃德》写15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的斗争。司各特认为路易十一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的行动具有进步意义,但并不掩饰他在消灭封建诸侯时的狡猾和残忍。路易十一是司各特笔下最为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