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形式运动
1923年到1926年新月诗派活动的前期,中国新格律诗的建立,从理论的倡导到形式的实践,与刘梦苇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湖南省省立一师读书时,酷爱文学艺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参加了该校师生组织的文学研究会,曾在湖南《大公报》副刊'文学周报'上发表过新诗。1923年夏,曾在南京组织'飞鸟社',创办《飞鸟》季刊,并在该刊的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了短篇小说《诗人底悲哀》。是年5月,他在《创造》季刊上发表了成名作《吻的三部曲》,尤为青年读者的喜爱。
1925年,刘梦苇在南京结识了另一位现代格律诗派重要诗人的湖南人朱湘,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不久,他们同到北京,致力于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
1926年,是刘梦苇实践自己的诗的变革主张,创作新格律诗的高峰时期。半年内,他先后发表了《万牲园底春》、《我所需要的不是爱情》、《生辰哀歌》等百余首诗,在分行、音节、押韵等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引起了着名诗人闻一多、蹇先艾、徐志摩等人的关注,并以他为中心经常讨论新诗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形成了当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新格律诗派。
创建新格律诗,刘梦苇不仅从理论上大力提倡,而且从创作上加以实践,努力使用全诗形体装饰,诗行均齐,诗藻鲜丽,韵律铿锵。1926年4月,他发表在北京《晨报·诗镌》上的示范之作《万牲园底春》,就体现出了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在创建新格律诗的活动中,刘梦苇着重致力于诗的'建筑美',写了像豆腐干似的《我们底新歌》,也写了《无题》之类的'铁道式'的诗。此外,还仿照旧体诗中的绝句写过四行诗,写过错落安排的诗(在以后的年代被称作'楼梯式')。
'格律是文字对于思感与感情控制,是诗的防止散文化的芜杂与松散的一种羁勒'。'新月诗派对于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新诗过于放纵、过于欧化、过于散文化的危机,提高了新诗的艺术水平,有益于新诗的民族化。新诗不可过于自由,要严谨精炼,要适当注意诗行的整齐,节奏的鲜明,韵律和谐,词藻的推敲,这就是新月诗派所提供的可贵经验。'
刘梦苇在新诗舞台上虽然活动时间不长,但他对新诗的创作观点却长久地被诗坛所重视。他去世后,朱湘、蹇先艾、沈从文等接连发表纪念他的文章,肯定他在新诗形式运动中不可埋没的功绩,称颂他是'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