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